跳转到主要内容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金融学与经济学讲席教授、副院长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政策与金融改革。2015年 6 月至 2018 年 6 月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目前还担任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时兼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现任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英文学术期刊《China Economic Journal》主编和《Asian Economic Policy Review》副主编。曾经担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高级讲师和中国经济项目主任、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General Mills经济与金融国际访问教授、花旗集团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巴克莱资本董事总经理/亚洲新兴市场经济首席经济学家,以及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和网商银行的独立董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研究小组顾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监督事务外部顾问小组成员。获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和浙江农业大学农学(农业经济学)学士。
学术报告: 数字经济与高质量经济发展
日程安排:10:45 主旨演讲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分子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医学所所长,国科大附属肿瘤医院院长。
现任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部纳米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现任美国化学会 J Am Chem Soc 杂志副主编,ACS Nano、Chem Sci、国家科学评论等国内外多家杂志副主编或编委。
长期致力于生物化学,生化分析和分子医学的教育和研究, 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核酸适体活细胞筛选的新概念,研制了特异性识别恶性肿瘤等病变细胞的分子探针和靶向药物,建立了多种基于功能核酸的重大疾病诊断治疗新方法与新技术,为诊断医学提供了新策略、新工具和新材料。在 Science、PNAS 和Nature 系列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700 余篇,H 指数 140。 2014-2019连续六年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研究人员名单。获2019年 Ralph N. Adams 生物分析化学成就奖、201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等20多项国内外研究成果奖。
学术报告:分子医学助力健康中国
日程安排:10:20 主旨演讲
新加坡国立大学前沿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光科学与工程中心主任、终身正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洪明辉教授致力于激光微纳加工、光学工程和激光应用等领域的研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前沿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光科学与工程中心主任、终身正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洪明辉教授是厦门大学杰出访问教授 , 中南大学名誉教授 , 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卢嘉锡海外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迄今为止已参与出版学术著作 15 本,获得授权专利 42 项,发表学术论文 500 余篇,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100 余次。曾在国际激光精密微加工大会(2001-2022 年)和国际功能材料学术会议(2005、2007 和 2014 年)担任组委会成员, 2006 年任国际等离子体及纳米技术应用论坛主席,2009 年任激光烧蚀学术会议主席,2013 和2019年任亚太近场光学国际会议主席。应邀担任Science子刊《超快科学》顾问,Nature子刊《光:科学与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物理》、《中国科学:物理力学天文学》和《激光微纳工程》等高水平学术期刊的编委,现任《光电工程》、《光电进展》和《光电科学》的执行主编、《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副主编。洪明辉教授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国际光子学与激光工程学会会士、新加坡工程师学会会士,2018年当选为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洪教授曾获“东盟杰出工程成就奖”、新加坡工程师学会“权威工程成就奖”和教育部教育服务奖。洪教授也是新加坡光技术有限公司和新加坡光科学有限公司的创始人。
学术报告:现代生活中光的应用
日程安排:11:10 主旨演讲
副教授
万峰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 Judge 商学院。曾任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工商和管理学院讲师。万峰博士的研究领域为创新管理、竞争战略和产业集群等,同时 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当中,和区域集群以及科技园合作并提供管理和创新的咨询,包括 伦敦金融集群,伦敦媒体集群,剑桥科技园,诺维奇科技园,中国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和迪拜科技园。万峰博士所参与的研究团队成员包括剑桥大学 Peter Williamson 教授(院士),剑桥大学 Eden Yin 副教授 , 东英吉利大学 Fiona Lettice 教授(副校长 , 分管科技和创新), 东英吉利大学 Naresh Pandit 教授,东英吉利大学 Raphael Markellos 教授,和利物浦大学 Gary Cook 教授等学者。
学术报告:数字创新对中国企业颠覆全球市场的影响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
孟令锋博士于201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随后加入杜克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 年加入杜克大学环境学院担任研究助理,2021 年加入浙江大学爱丁堡学院担任研究员。他的实验室以模式生物线虫为研究对象,结合荧光活体成像、分子遗传学、基因编辑等技术,研究神经发育调控机理。具体包括神经环路中电突触的发育调控,以及线粒体DNA在神经发育和衰老过程的调控。
学术报告:利用线虫揭示神经连接的发育
教授
丁冠中博士是 UIUC 荣休教授和系主任,ZJUI 教授,曾任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副院长。他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肯塔基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分别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专业均为农业工程。他主要从事生物加工与生产系统,生物质能和可再生能源,精准信息农业,农业和生物系统管理,农业安全和健康,食品质量和安全,环境管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空间分布系统,生物系统的结构和设施,室内环境治理,生物传感器、生物仪器、生物信息学和生物纳米技术,智能机械系统,生物系统自动化,先进生命维持系统等研究。
学术报告:转化食品农业趋向循环系统-以精准室内农业为场景
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生物学研究所资深研究人员
汪博士的科研包括细胞分裂有丝分裂细胞研究,纺锤体方向主要由微管机制控制,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纺锤体方向则因缺乏星状微管而不同。我们发现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II期间的纺锤体旋转涉及由两个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系统产生的水动力,分别由Arp2/3复合物和肌球蛋白 II 调节。这些力最初是平衡的,但在染色体分离后变得不对称,从而在纺锤体上产生扭矩。对称性破坏是由于染色质和细胞皮质之间的RanGTP梯度信号以及Arp2/3复合物和肌球蛋白II介导的肌动蛋白组装之间的竞争造成的。中枢纺锤体-皮质相互作用为纺锤体旋转提供了必要的轴心点。
学术报告:分会场1-1:感染与疾病
博士后
孙昊于 2020 年博士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求学期间发表论文近 20 篇。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尺度小至原子间电子结构(第一性原理计算),大到宏观材料的断裂行为(格元法)。同时也可以模拟时间跨度从纳秒(分子动力学模拟)到秒(动力学蒙特卡洛模拟)的各种微观结构演化和形变机理。目前在加拿大皇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通过动态激活松弛技术(kinetic activation-relaxation technique, k-ART)模拟了金属中辐射损伤的自愈合;利用网格单元法模拟脆性断裂。
学术报告: 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稳定性的优化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高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 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化工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 年毕业于同校精细化工专业获硕士学位;2001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3 年 11 月至 2006 年 8 月先后在英国 Sussex 大学化学系 Harold W. Kroto 爵士实验室、日本 Toyo 大学 Toru Maekawa 教授组、德国 Bayreuth 大学 Axel H. E. Müller 教授组做访问研究、博士后研究、合作研究和洪堡基金研究员。2008 年 2 月加入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同年 7 月被评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 年 5 月至今,担任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2016 年 12 月至今,担任浙江省科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常委;2017 年 4 月至今,担任浙江大学学术委
员会委员;同时,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 151 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
主要从事石墨烯化学与组装等方面的研究。在 Science, Sci. Adv.,Nat. Commun.,Adv. Mater., Acc. Chem. Res. 等期刊发表 SCI 收录文章 230 余篇,他引 16000 余次。获批基金委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承担军科委、装发等多家单位的重要科研项目。编著《石墨烯宏观材料及应用》专著 1 本,共同主编Wiley 出版的英文专著 1 本。授权中国发明专利近百项,授权美国专利 1 项,日本专利 3 项,欧洲专利 1 项,俄罗斯专利 1 项,完成 78 项中国发明专利权转让。
学术报告:“一带一路” 先进材料学术论坛主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苏磐石教授是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土木工程领域杰出专家、UIUC Nathan M. & Anne M. Newmark 荣誉主席,他长期致力于结构工程、社会风险和减灾等领域研究,在磁流变智能控制技术、无线传感网络及其产业化、大型土木工程结构混合试验技术、随机 计算力学等领域开展了开创性、奠基性的研究。他是 ASCE 结构控制与监测学会创会理事长,曾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 ASCE 结构控制与监测领域最高奖 Housner 奖,ASCE 国际地震工程最高奖 Newmark 奖,并于 2005 年当选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苏磐石教授共发表论文 360 余篇,论文被引次数达 37213 次,H 指数达 78,入选上海软科和Elsevier 出版社“土木工程全球高被引学者”。
学术报告:可持续韧性宜居城市与基础设施
在读博士研究生
孙依巧,自 2011 年起留徳七年,本科及研究生以满分设计毕业于斯图加特大学建筑及城市规划学院。2018 年至今跟随剑桥大学 Francois Penz 教授攻读建筑系博士学位,探寻将影像作为研究城市日常空间内使用者的行为模式的一种方法 , 博士期间参与由 AHRC 资助的 CineMuseSpace——“空间文化差异的电影影像”研究项目。
学术报告:数字人文城市模型:基于行为视角的日常空间研究方法——以北京胡同老城区为例
副教授
王琤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曾任西交利物浦大学助理教授,英国杜伦大学讲师,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讲师。曾获得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国际商学院优秀科研奖,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国际商学院院长奖。曾经参加过英国高等教育学会、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学培训项目、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兼职教师培训项目。
学术报告:数字技术时代的服务营销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
刘琬璐博士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攻读博士学位,在读博及工作期间她参与及领导了多项结合前沿基因编辑技术、表观遗传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的课题,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学术报告:分会场1-1:感染与疾病
教授
胡小龙博士是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他分别于 2003 年和 2006
年从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于 2011 年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有关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在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 作后,他从 2014 年起执教于天津大学,建立并领导天津大学微纳光子学实验室(http://nanophotonics.tju.edu.cn/index.htm)。
胡小龙教授是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资深会员、美国光学学会(Optica)的资深会员和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的会员。2013 年获得美国光学学会杰出审稿人奖;2014 年获得天津大学北洋学者海外杰出人才奖励;2016 年被天津市授予天津市青年科技优秀人才荣誉称号。现担任美国光学学会期刊OSA Continuum 的编辑、Frontiers in Photonics (Quantum Optics specialty section)的编辑、中国电子学会超导电子学分会委员。
学术报告:分形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及其应用
波尔图大学名誉教授
Mário Adolfo Barbosa,波尔图大学名誉教授。先后担任葡萄牙基金委第一任主席,葡萄牙国家生物医学工程中心主任;波尔图大学i3S研究所主任,中葡先进材料联合创新中心葡方主任。主要研究聚焦通过免疫调节微环境的设计,进行组织修复/再生过程中的炎症调节。
学术报告:“一带一路” 先进材料学术论坛主题报告
哥伦比亚大学骨科研究中心博士后
2009 年于华侨大学本科毕业,2012 年获得浙江大学硕士学位,2017 年获得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她主要研究肌腱的组成、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2017年至今方菲加入哥伦比亚大学骨科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学习,主要致力于通过研究肌肉骨骼系统中软组织的发育生长和病理机制来推动干细胞在运动软组织再生中的运用,同时开发药物来提高或替代物理治疗。她以第一作者在骨科运动医学领域代表性期刊上发表近10篇文章,受邀在国际和美国国内做过15次学术报告,并三次获得国际骨科研究学会和国际华人骨研学会的青年研究学者奖。
学术报告:肌腱的发育、功能和再生:从机械生物学到细胞疗法
助理教授
Katherine Driggs-Campbell 博士于 2012 年获得亚利桑拿州立大学电气工程学士, 于 2015 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硕士,于 2017 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学术报告:TBD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徐志康,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青,浙江大学工学部副主任。研究重点是水/废水处理膜、聚合物膜及其表面/界面工程,包括可控界面聚合、表面生物矿化、表面防污、酶固定和表面纳米结构等方面。
学术报告:“一带一路” 先进材料学术论坛主题报告
副教授
Ashlynn S. Stillwell 博士是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土木与环境工程副教授、 Elaine F. and William J. Hall 杰出教师学者。她的研究重点是在政策相关的背景下创建可持续的水和能源系统。于 2006 年取得密苏里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2010 年取得环境与水资源工程硕士学位和公共事务硕士学位,2013 年取得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土木工程博士学位。她在能源 - 水关系方面的研究出色,获得了国家科学基金会职业奖和 UCOWR 应用研究早期职业奖。获得了 2015 年伊利诺州中部女童子军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杰出女性奖,2018 年优秀教学玫瑰奖,以及 2018 年环境工程和科学杰出教学 AEESP 奖。 Stillwell 博士还被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的学生评为优秀教师。她担任伊利诺州中部女童军董事会主席,并曾担任 Faith in Place 董事会主席。
学术报告:从智能电表数据中学习:电力的趋势、驱动因素和最终用途
百人计划研究员
刘健,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9 年 11 月加入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2018 年 7 月获得芬兰阿尔托大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其研究领域涵盖应用密码学、分布式系统、区块链、人工智能。致力于构建可证明安全的、易用的、可部署的系统应用。
学术报告:区块链与数字支付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
Dr. Chan于2008年在英国赫尔大学获得生物科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锥虫相关的研究工作。2010年加入英国癌症研究中心曼彻斯特研究所Iain Hagan教授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真核生物中心体在细胞周期中的作用。2018年加入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ZJE)担任助理教授,致力于研究中心体异常对癌症细胞周期的影响。
中心体缺陷常见于人类癌症,在小鼠动物模型中,中心体功能障碍可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但中心体缺陷导致肿瘤细胞周期失调的分子机制还尚未阐明。本实验室主要采用CRISPR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来构建相关突变体和带有内源性荧光报告基因的细胞系,并使用活细胞成像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如机器学习和定量图像分析),以定量和定性的方式研究细胞状态的变化。同时我们结合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方法,以揭示在癌症细胞中失控的信号网络。
学术报告:分会场1-1:感染与疾病
致瞻科技首席执行官
史经奎博士是致瞻科技 ( 上海 ) 有限公司创始人,他 2012 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加入通用电气中央研究院,在通用电气期间,他从事大功率驱动和碳化硅应用技术的研发工作,获得青年科学家,技术卓越奖等多项荣誉称号。2019 年创立上海致瞻科技,专注于碳化硅技术和产品的开发,推出业内首台基于碳化硅的高速电机驱动器和大功率 DCDC,市占率第一,应用于氢能,新能源等行业。
学术报告:双碳战略下碳化硅应用前景及关键技术
新里斯本大学教授,欧洲科学院主席,世界材料联合会主席
Rodrigo F. P. Martins,新里斯本大学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科学系全职教授,现任欧洲科学院院长、国际材料研究学会联合会主席。专注于能源材料、光电子和纳米技术。
学术报告:“一带一路” 先进材料学术论坛主题报告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2017 年获得广东省科学院和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依托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团队,主要研究方向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内容涉及系统微量元素代谢、肌肉干细胞和脂肪脂肪的生理调控机制以及肠道菌群与宿主营养代谢相互调节机理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和转化应用"
学术报告:肌腱的发育、功能和再生:从机械生物学到细胞疗法
教授
Placid Ferreiral 博士于 1980 年获得印度孟买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学位,1982 年获得印度理工学院硕士,1987 年获得普渡大学电博士学位。
学术报告:TBD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
朱宝库,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研究兴趣包括两亲性高分子设计与合成、高分子膜材料设计与制备、锂离子电池隔膜与锂离子电解质、膜法水处理技术等。
学术报告:“一带一路” 先进材料学术论坛主题报告
博士后
郑中华博士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专业,于 2020 年 12 月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 - 香槟分校(UIUC)博士学位,专业领域为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计算科学与工程)。随后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 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 Arlene M. Fiore 教授(现于麻省理工学院担任首位 Peter H. Stone and Paola Malanotte Stone Professor in Earth, Atmospheric and Planetary Sciences)。郑中华博士将于 2022 年前往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担任 Advanced Study Program (ASP) Postdoctoral Fellow,从而开展独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气候与环境、环境数据科学(机器学习、遥感数据、地球系统模式)、空气质量和气溶胶。他的研究工作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亚马逊(AWS)以及微软的资助。他曾入选第 16 届大气化学新兴高级科学家研讨会(ACCESS XVI),并曾担任 International Aerosol Modeling Algorithms Conference、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的分会场主席(Session Chair)。读博期间,曾连续三年于拜耳公司担任数据科学家实习生。
学术报告:基于机器学习的全球城市高温热浪预测
百人计划研究员
王柏村,安徽太湖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智能制造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会员、中国图学学会数字孪生专委会委员、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专家。
主要从事先进制造与能源系统等领域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2016 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美国Georgia Tech 联合培养博士生),随后在中国工程院与清华大学从事联培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周济院士、赵宪庚院士、姜培学院士),2018 年 -2020 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 S. Jack Hu 院士与 Theodor Freiheit 教授)。
主持或参与中央办公厅、中国工程院、工信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软科学研究 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 / 课题 10 余项;在 Engineering(中国工程院院刊), Nano Energy,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 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中国工程科学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 40 余篇,多篇入选ESI 高被引论文、封面论文、高影响力论文;参与撰写《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建设创新型国家问题研究》等多份 咨询研究报告,部分报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肯定和批示;研究成果先后被新华社、学习强国 APP、改革内参、求是网、科学网、中国科学报、中国改革报、中国经济周刊等报道或转载。曾获国家留学基 金、德意志学术交流奖学金、浙江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优秀毕业生、唐立新奖学金等奖励或荣誉。Engineering(中国工程院院刊)Section Editor 和青年通讯专家,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 和《机械工程学报》客座主编,以及 Applied Energy,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 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等期刊的审稿专家。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浙江省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
学术报告:以人为本的智能制造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
李香花博士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医学研究学会(MRC)人类遗传学研究所(Human Genetics Unit),随后在西班牙调控遗传学研究(CRG)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通过结合大规模基因突变实验、数据分析以及数学建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研究基因突变改变生物性状的普遍机理,以达到精准预测基因突变的目标。
学术报告:分会场1-1:感染与疾病
百人计划研究员
马耀光,光电学院光电工程所书记、副所长。带领的纳米光学团队长期致力于研究介 观尺度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与相关效应,及衍生的微/ 纳米技术在宏观系统中的应用。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超构材料与超构表面器件、微纳光纤器件、非线性光学器件等方面。 团队研究横跨多个学科,涵盖了低维光子结构的基础科学探索、工程设计、应用制造等多个方面。近年来在包括 Science(2), Adv. Opt. Photon., Adv. Opt. Mater., ACS Nano 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 40 余篇高影响力学术论文,多篇为 ESI 高被引论文;拥有已授权国际/ 国内发明专利十余项。马教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之江实验室科研项目等科技项目担任评审专家。
学术报告:随机结构超材料及其辐射制冷应用
里斯本大学教授
Paulo Ferreira,里斯本大学IST机械工程系全职教授,先进电子显微术、成像和光谱中心负责人,国际伊比利亚纳米技术实验室(INL)材料组的原子结构组成课题组组长。专注于材料科学、纳米材料和应用于可再生能源材料和2D材料的电子显微镜领域的研究。
学术报告:“一带一路” 先进材料学术论坛主题报告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工程生物学国际研究中心工作,副教授、博导
江辉于1998年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学士学位;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8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药学院做博士后;结合合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组测序、有机化学合成、生物活性测定等多学科理论与技术,开发从环境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发掘新结构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策略,为解决微生物耐药性问题奠定基础。
学术报告: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化学合成的结合发掘天然产物类似物
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业务合伙人、创新与研究业务负责人
王竞凡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能源资源工程系;硕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系,辅修创业与创新管理强化班,荣获竺可桢学院荣誉学位。
他博士研究机器人、人工智能在工业系统故障检测的应用。他在读博期间参与了美国 能源部、环保部等多个项目。在能源工程系 Adam Brandt 教授 , 和计算机系 Silvio Savarese 教授的指导下,他在 Joule、Applied Energy 等多个顶级期刊和会议共发表了近 20 篇文章,谷歌学术引用率为 949 次。他的学术成果被 Fortune、斯坦福大学官网等广泛报道;被吴恩达教授等知名教授或机构引用。他目前是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 ;Engineering 等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并获得多项专利。
他有丰富的工业经验。凭借对于产品技术的理解和对市场的洞察,帮助非夕的国际业务实现了从 0 到1 的突破性增长,斩获 Amazon, LG Electronics 等客户,推动了与 NVIDIA、Intuitive Surgical 等企业的战略合作,帮助非夕在全球加速落地。
他获得多项奖项与荣誉,包括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代表浙大参赛,获新闻联播报道)、福布斯中国 2020 年度 30 岁以下精英、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杰出青年、斯坦福大学交叉研究奖学金、天津市河西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
学术报告:用于下一代自动化的自适应机器人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
张兴宏,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研究兴趣为聚合物化学,包括合成可持续聚合物、含硫聚合物和二氧化碳衍生聚合物、功能性聚合物材料,包括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和发光聚合物。
学术报告:“一带一路” 先进材料学术论坛主题报告
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湖南大学岳麓学者(特聘教授)。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10 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在《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土木工程学报》等权威期刊发表 SCI/EI 文章 120 余篇, 英文著作章节 4 篇,Scopus 引用 2400 余次(h 指数 31)。担任学术期刊《材料导报》和《建筑材料学报》编委等。曾获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
学术报告:海洋环境下高耐久复材筋海水海砂混凝土材料与结构
博士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法律金融方向),苏黎世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复旦大学博士后,现就职于上海黄金交易所,兼任 ZIBS 法律与金融实验室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监管、金融基础设施、税法等,专著《金融机构薪酬监管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
学术报告:数字时代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监管框架的思考
美国桑福德伯纳姆医学研究所NCI-指定癌症中心博士后
张毅娟博士现任美国桑福德伯纳姆医学研究所 NCI- 指定癌症中心博士后。她的研究兴趣主要是揭示胰腺癌肿瘤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以及探索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学术报告:钙信号调控的基质细胞大胞饮代谢促进胰腺癌肿瘤生长
教授
时尧成,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教指分委副秘书长。
2003 年 6 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光电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免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于2006 年 6 月赴瑞典皇家工学院微电子与应用物理系学习,并于 2008 年 6 月获博士学位, 之后加入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光通信器件,光互连、光传感用光子集成芯片的研究, 在多通道片上高速光互连芯片、片上相控阵激光雷达扫描芯片、高性能波导微腔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 近年来在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Optics Letters 等光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共发表 SCI 收录论文140 余篇,被引用 4000 余次。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项目 10 余项,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光学学会光学科技一等奖等奖项。
学术报告:硅基光子集成器件
阿威罗大学教授
João F. Mano,葡萄牙阿维罗大学化学系全职教授,负责指导COMPASS研究小组。研究兴趣包括利用先进的生物材料和细胞,推动跨学科概念在再生与个性化医学中的应用。
学术报告:“一带一路” 先进材料学术论坛主题报告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
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博士期间获得浙江大学优秀研究生,三好研究生等荣誉称号,获得国家奖学金,博士岗位助学金,黄子源奖学金等。围绕羊膜上皮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等围产期干细胞开展细胞治疗研究,建立无血清培养体系,通过CFDA安全评价,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以及心梗(结合生物材料),肝纤维化等纤维化疾病治疗方面有较深入探索。发表论文6篇,授权专利2项。获得中国转化医学大会(摘要奖),参加英国爱丁堡大学学术研讨会。
学术报告:分会场1-1:感染与疾病
杭州交给猫吧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陈宇森,出生于 1992 年,2014 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华人世界第一支成功闯入全球顶尖黑客比赛 DEFCON CTF 总决赛的 blue-lotus 团队核心成员,2014 年与几位朋友一起创立长亭科技(2019 年 10 月被阿里巴巴并购),曾任 CEO。
2021 年 7 月创立了杭州交给猫吧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游戏研发以及将 AI、图形学领域的前沿技术应用于游戏领域的科技公司,我们希望通过技术打造出让玩家沉浸并享受的虚拟世界。
学术报告:元宇宙是一条"死路"吗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高长有教授,博士,杰青,国际生物材料学会 Fellow,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Fellow。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6 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 1 项,生物材料 973 计划课题 2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1 项,参与 973 计划“组织工程的基本科学问题”研究。在 Angewandte Chemie、Advanced Materials、Biomaterials 等本学科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 SCI 收录论文 400 余篇,被他人引用 12000 余次;个人 H 因子 70。多次参加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并做邀请报告。
学术报告:“一带一路” 先进材料学术论坛主题报告
百人计划研究员
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管理领域的交叉研究,在大尺度氮循环模型构建、资源环境效应评估、成本收益分析及其政策调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 90 余篇,其中 SCI/SSCI 收录 70余篇,包括 Science, Nature, PNAS, Nature Sustainabil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Food 等重要期刊。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澳大利亚国家科学基金、联合国环境署基金、英国牛顿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担任国际氮素促进会(INI)亚洲区工作委员会成员,国际氮素管理系统(INMS)课题组长,中国土壤学会氮素工作组委员,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编辑,The Innovation 编委。
学术报告:基于氮素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
James Q. Wang 博士于2009年毕业于墨尔本大学,获生物化学一等荣誉学士学位。2016年,他获得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杜瓦·米尔恩奖(Dewar Milne Prize)的免疫学博士学位。他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接受博士后培训,并于2021年3月加入ZJE担任助理教授。他对免疫耐受、恶性肿瘤和发展有研究兴趣。
学术报告:淋巴瘤突变与B细胞耐受
美国国立卫生院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科学家
2006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3 年在中科院上海健康科学研究所获得发育生物学博士学位。现在美国国立卫生院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染色质重构和表观遗传调控在细胞命运决定中的作用。利用人和小鼠的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肿瘤干细胞为研究模型,运用高通量全基因组遗传筛选和基因组测序技术揭示在干细胞命运维持,转换和细胞命运决定中未知的调控因子和分子机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 Nucleic Acids Res, J Cell Sci ,Cell Death & Disease 等期刊上发表文章 5 篇。以共同作者身份在 Science, Circulation,Cell Research 等期刊共发表文章 13 篇。现在同时担任 Frontiers in Genetics 和 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编委和 Cell death & Disease, Stem cell Research and Therapy 等期刊审稿人。
学术报告:ino80在多能态转变中重塑二价染色质
教授
高长有教授,博士,杰青,国际生物材料学会 Fellow,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Fellow。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6 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 1 项,生物材料 973 计划课题 2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1 项,参与 973 计划“组织工程的基本科学问题”研究。在 Angewandte Chemie、Advanced Materials、Biomaterials 等本学科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 SCI 收录论文 400 余篇,被他人引用 12000 余次;个人 H 因子 70。多次参加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并做邀请报告。
学术报告:抗菌、促组织生长高分子材料研究与应用
米纽大学
J. Miguel Oliveira,葡萄牙政府联合实验室ICVS/3B’s主要研究员,I3B’s(米纽大学)副院长。研究专注于组织工程、纳米医学、干细胞和细胞/药物传递的生物材料领域。
学术报告:“一带一路” 先进材料学术论坛主题报告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百人计划”研究员
邵洋洋博士是合成微生物学领域的前沿探索者,以第一作者在 Nature、Cell Research、Nature Protocols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多篇论文,成果获得“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中科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40 项标志性成果”等多项奖励,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科技创新35岁以下35人”。
学术报告:真核生物基因组的设计、创建与新功能研究
阿里巴巴集团算法工程师
陈上宇于 2021 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毕业,师从 Sinno Jialin Pan 教授。他目前在阿里巴巴集团淘宝搜索排序组担任算法工程师。研究兴趣包括模型压缩(量化 / 剪枝),大型机器学习系统上性能优化。
学术报告:深度神经网络压缩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Sue教授致力于南半球疾病控制研究,在肯尼亚、摩洛哥、莫桑比克、坦桑尼亚、乌干达、尼日利亚、赞比亚和桑给巴尔等国家均有开展相关项目。她发表过众多研究成果,包括318篇文章,获得的研究经费超过3千万英镑。她的学术成果被引用次数超过8873多次,高引用指数为44。她先后指导过52位博士和6位硕士研究生,包含来自欧洲、美洲、非洲
学术报告:分会场1-1:感染与疾病
研究员,助理教授
胡隽,浙江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加入浙大之前任英国帝国理工学院高级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管理与优化,考虑环境因子的交通决策系统,网联自动驾驶等智能交通相关领域。发表论文和报告近 70 篇,SCI/SSCI 论文 20 余篇。主持和参与的纵向科研项目(英国)6 项(欧盟 2 项,英国 4 项),总经费约200 多万英镑。回国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1 项。胡隽博士目前还担任 IEEE ITSC 国际智能交通大会的副主编和国际期刊 Frontiers in Future Transportation 的编委会成员。胡博士还同时兼聘为浙江大学建工学院智能交通研究所的助理教授。
学术报告: 基于数字孪生的亚运智慧交通预约出行优化与碳足迹计算方法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讲师
Hugo Carlos Samano Sanchez 博士是 ZJE 的讲师,他博士毕业于海德堡大学,曾在爱丁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他的研究领域为生物信息学,包括基因组学、脂质组学等。
学术报告:蛋白质生物信息学研究感染
美国国立卫生院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于 2007 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学士学位。随后加入了南京大学王晓栋老师的课题组运用计算机建模模拟雌激素受体及其配体的相互作,并且于 2010 年获得了环境化学的硕士学位。博士期间在叶小勤博士的实验室研究环境和基因因素对女性青 春期和生殖的影响,并于 2016 年被佐治亚大学授予毒理学博士学位。现在作为 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 研究所的 Francesco DeMayo 博士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固醇受体在子宫的功能。研究发现固醇受体的两个蛋白异构体 PGRA 和 PGRB 在小鼠的子宫上皮上有相似的活性,而且减弱的 PGRA 和 PGRB 表达对怀孕的重要性。相对应的 PGRB 持续性的表达会促进肿瘤在小鼠卵巢上的发生,而 PGRA 不会。揭示了 TRIM28 可以在人类的子宫内膜和小鼠的子宫里调控雌激素受体和固醇受体的功能。她以第一作者在 Science Signaling, Biology or Reproduction, Endocrinology 等期刊上发表了六篇文章,并作为共同作者在 PNAS, FASEB, Scientific Reports 等上合作发表了 18 篇文章。并两次获得 Society for study of Reproduction 年会的 lalor foundation fellow。
学术报告:trim28在子宫生物学中的作用
教授
信电学院智能传感与微纳集成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微纳智能系统应用实验室副主任, 教授,博导。
成果: 发表 NC、Acs Nano、AM 等 SCI 期刊论文 120 篇, 英国皇家学会季度TOP10 论文、爱思唯尔高引论文等。国际会议论文 41 篇,含邀请论文 12 篇及 keynotes 主题发言 5 次等。申请发明专利 93 项,授权 57 项。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863 项目、国家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等 15 项。获得国家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学术报告:面向医疗的柔性电子应用技术研究
马德拉大学
João Rodrigues,自2006以来任马德拉化学研究中心主任,该研究中心属于国家研究实验室(FCT/UID67),由葡萄牙马德拉大学主办。目前致力于分子材料的研究,即树状大分子、含聚合物金属系统、纳米颗粒和用于生物医学应用的纳米纤维。
学术报告:“一带一路” 先进材料学术论坛主题报告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任第一类“百人计划”研究员
王勇博士曾任哥本哈根大学生物系助理教授,2021 年 7 月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任第一类“百人计划”研究员。先后师从分析化学家汪尔康院士、物理学家汪劲教授和计算生物学家 Kresten Lindorff-Larsen 教授,在计算生物物理领域得到了良好而系统的交叉学科训练。2013 年获博士全额奖学金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求学,2016 和 2020年分别获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短期访问奖学金和欧盟高性能超算国际访问奖赴苏黎世联邦理工和德国哥廷根马克思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交流访问。目前担任Frontiers in Physics、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等国际期刊生物物理、生物建模和模拟方向的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以及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杂志的青年编委。 王勇课题组以多尺度建模和增强采样算法为主要研究手段,开发整合计算结构生物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大分子机器(比如细菌分子马达机器、ATP驱动跨膜转运蛋白、免疫补体系统等)的纳米尺度的生物物理机制。
学术报告:多尺度计算整合结构生物学
在读博士研究生
邱慧莲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是社会计算。她的研究主要围绕于如何维护开源软件。她的研究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利用人文社科的理论来指导实验设计以及理解模型结论。她的研究方法包含大数据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她的论文曾获 2019 年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的杰出论文奖。
学术报告:从大数据视角看如何维持开源软件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
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2009年至2018年曾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任访问学者、研究员、专职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和学术亮点及特色:表观遗传学、基因编辑及干细胞。
学术报告:分会场1-1:感染与疾病
研究员,助理教授
Yasutaka Narazaki 在日本东京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得理学学士和理学硕士学位,并于 2020 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 - 香槟分校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是将创新结构检查和监测策略并用于弹性和可持续的民用基础设施系统。基于他在结构工程、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 /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方面的技术背景,他在以下三个领域进行了研究 : (1)基于自主视觉的钢筋混凝土(RC)铁路桥地震后快速响应和恢复检测;(2)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密集位移和应变测量策略的开发、定量性能评估和优化;(3)基于振动的结构系统识别和损伤评估。他研究方法的特点是跨学科和国际合作,也将不断扩大研究和协作, 在不断变化时间和地点的情况下, 利用所有可用的传感器(如相机和加速计)、传感平台(如机器人), 和其他先进知识(如有限元模型和建筑信息模型),最终建立一个城市规模自主检查 / 监控解决方案。
学术报告: 基于自主视觉的RC铁路桥梁快速震后响应和回复检查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
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随后加入英国华威大学从事研究员工作。主要开展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细胞分裂的动态与机械,肌动肌球蛋白的调控与功能等研究。
学术报告:分会场1-1:感染与疾病
美国国立卫生院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科学家
2014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获得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现在美国国立卫生院环境与健康科学研究所担任资深研究科学家。研发一种新型在体光纤记录系统,实现在自由移动的动物大脑内同时监测多种神经元信号无干扰。利用新颖的光纤记录系统,电生理及遗传学工具的组合深度解析基底神经节环路在健康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 如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机制。在Neuro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等神经科学领域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5篇。两次获得国际光电工程学会授予的最佳论文奖。同时担任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和The Neuroscience Chronicles 等杂志审稿人。
学术报告:分会场1-1:感染与疾病
研究员,助理教授,院长助理
胡博士在中国清华大学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并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 William P. King)。他在 IBM T. J. Watson 研究中心担任将近三年的博士后研究员。他的研究集中在先进纳米制造技术、仿生学微纳传感器,集成纳米技术的芯片实验室技术。他领导了多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项目,并在 22 个不同的国际杂志期刊上发表了 41 篇同行评议的期刊论文,涵盖了工程,力学,化学和生物。并申请了 26 项美国专利(16 项授权)和 6 项中国发明专利(3 项授权)。其中一项已经转化为科技公司。胡博士目前在 ZJUI学院领导纳米制造和仿生学实验室。
学术报告:先进纳米制造技术及其在电子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科英布拉大学
Lino Silva Ferreira,生物材料和干细胞治疗学研究小组主任,麻省理工学院葡萄牙项目CNC协调员,生物技术公司Matera创始人,于2016年起担任科英布拉大学ERA主席。研究专注于利用干细胞开发组织模型以及利用纳米医学平台调节内源性(干)细胞的活性。
学术报告:“一带一路” 先进材料学术论坛主题报告
赫里恩亥姆霍兹中心博后
柏林自由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博士, 现在德国 Helmholtz-zentrum Hereon 任博后研究员,并长期从事成体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再生医学方面的研究。近五年以第一作 者在 PNAS 等国际权威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 6 篇, 其中 PNAS 1 篇,ACS Applied materials&Interfaces 1 篇。
学术报告:细胞微环境介导间充质干细胞的行为调控
百人计划研究员
黄崇文博士,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杰出基金,IEEE 通信学会和信号学会马可尼论文、IEEE 通信学会亚太地区杰出青年学者、华为 - 浙江大学首届启真优秀学者、法国居里 - 新加坡鱼尾狮基金、2019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唐立新海外基金、唐立新优秀学生等奖获得者。
2010 年获得南开大学学士学位,2013 年获得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 , 毕业后加入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担任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的子系统研发主管,总计参与 5 个卫星的研制,其中参与设计的两个卫星,先后于 2015 年, 2016 年发射升空,目前在轨运行良好。自从 2015 年 9 月起,进入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 - 美国麻省理工研究的设计中心攻读博士学位 , 于 2019 年 9 月获得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博士学位。其中 2016 年 , 获得法国居里 - 新加坡鱼尾狮奖学金,资助在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博士联合培养三年,在法国学习期间,师从世界著名通信领域的专家 Prof. Debbah 教授 (IEEE Fellow, 华为法国数学与算法研究所的所长)。2019 年 9 月至 2020 年 9 月 , 在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于2020 年 9 月加入浙江大学。2021 年获得 IEEE 马可尼论文奖。 当前的主要的研究兴趣包括:智能超表面(RIS)/ 全息智能 MIMO 表面赋能(HMIMOS)的 6G 通信、深度学习/AI 赋能的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B5G/6G 通信 , 未来无线通信技术、太赫兹 / 毫米波智能无线通信。
学术报告:面向6G无线通信的近场宽带通信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
博士曾在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Diamantina研究所(UQ Australia)、莫纳什医学研究所(墨尔本)和新发传染病杜克大学医学院(新加坡)进行科研学习。他的科研方向专注于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病毒感染和这些病毒引发的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
学术报告: 蝙蝠和人类抗病毒免疫的调节
Assistant Professor
Binbin Li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Zhejiang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Institute at the Zhejiang University. He obtained his Ph.D. in Civil Engineer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in 2016. Before joining ZJU, he worked as a research associate at th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Prof. Li’s research focuses on developing innovative statistical methods to address safety, 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 issues of the built civil infrastructure systems including bridges, buildings, and road/rail networks. His specific interests include Bayesian system identification, operational modal analysis, infrastructural network modeling and field test, for structure and infrastructure health management and resilience assessment. The ultimate goal of Prof. Li’s work is to equip the civil infrastructure systems with a smart brain so that they can sense, process and react properly to the external excitations, e.g., earthquakes, windstorms.
学术报告:Uncertainty law in multi-setup operational modal analysis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
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期间在美国贝勒医学院进行博士联合培养。随后在贝 勒医学和美国国家卫生健康中心分别进行博士后和研究员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生物学。
学术报告:通过整合3D染色质结构和其他多组学研究肺癌发生的机制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研究教员
葛言博士,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研究教员。她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和公共卫生硕士学位。她的培训和研究跨越免疫学和遗传学,专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包括1 型糖尿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她近期的研究发现了一个显著增加患1 型糖尿病风险的新基因,并且揭示了该基因及其遗传变异如何在人类1 型糖尿病中起作用。她的科研获得以下机构的基金资助:Juvenile Diabetes Research Foundation (美国) 和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美国)。
学术报告:分会场1-1:感染与疾病
教授
高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 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化工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 年毕业于同校精细化工专业获硕士学位;2001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3 年 11 月至 2006 年 8 月先后在英国 Sussex 大学化学系 Harold W. Kroto 爵士实验室、日本 Toyo 大学 Toru Maekawa 教授组、德国 Bayreuth 大学 Axel H. E. Müller 教授组做访问研究、博士后研究、合作研究和洪堡基金研究员。2008 年 2 月加入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同年 7 月被评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 年 5 月至今,担任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2016 年 12 月至今,担任浙江省科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常委;2017 年 4 月至今,担任浙江大学学术委
员会委员;同时,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 151 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
主要从事石墨烯化学与组装等方面的研究。在 Science, Sci. Adv.,Nat. Commun.,Adv. Mater., Acc. Chem. Res. 等期刊发表 SCI 收录文章 230 余篇,他引 16000 余次。获批基金委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承担军科委、装发等多家单位的重要科研项目。编著《石墨烯宏观材料及应用》专著 1 本,共同主编Wiley 出版的英文专著 1 本。授权中国发明专利近百项,授权美国专利 1 项,日本专利 3 项,欧洲专利 1 项,俄罗斯专利 1 项,完成 78 项中国发明专利权转让。
学术报告:单层氧化石墨烯:从科学到产业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李寒莹,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青,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主任。目前研究重点是生物启发的单晶生长和基于有机单晶的电子和光电子器件,如晶体管和太阳能电池。
学术报告:“一带一路” 先进材料学术论坛主题报告
爱丁堡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外事主任
2003 年于多伦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新型干细胞系统。随后前往爱丁堡大学干细胞研究所进行博士后工作,研究重点为多能干细胞的神经诱导和分化。2007 年,获得了帕金森英国高级高级研究员助研金,在爱丁堡 MRC 再生医学中心创立了自己的实验 室。他率先运用患者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建立了稳定可靠的帕金森氏症模型,用于该疾病机制的研究以及细胞替代疗法。
学术报告:CRISPR法基因工程改造人类多能干细胞用于制造抗帕金森氏症神经元
在读博士研究生
张正超,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系统中的应用、时空大数据挖掘与应用、数据驱动的交通出行服务。已发表学术论文 9 篇,其中 7 篇 SCI,以第一作者发表 3 篇领域顶刊(IF>8),谷歌学术引用 177 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3 项,两次荣获国家奖学金。 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重大专项等多项横纵课题项目,荣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担任交通领域顶级学术期刊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及 IEEE Transactions on ITS 的审稿人。
学术报告:大规模道路网络上的多步交通速度预测:一种时空深度学习方法及其可解释性
爱丁堡大学讲师
博士曾在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Diamantina研究所(UQ Australia)、莫纳什医学研究所(墨尔本)和新发传染病杜克大学医学院(新加坡)进行科研学习。他的科研方向专注于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病毒感染和这些病毒引发的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
学术报告:基因组稳定性与可塑性中的靶向内聚蛋白负载
研究员
李知艺,于 2011 年 7 月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11 年 9 月免试进入浙江大学电力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开始研究生阶段学习,于 2014 年 3 月获工学硕士学位。2014 年 8 月获全额奖学金赴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智能电网研究领域泰斗Mohammad Shahidehpour 教授( 美国工程院院士,IEEE、AAAS、NAI Fellow)。
2017 年 8 月获电气工程博士学位,同月被聘为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加尔文电力创新中心高级副研究员。2019 年 6 月,进入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工作。
截至 2021 年 5 月,发表国际高水平期刊论文(SCI 索引)70 余篇,其中两篇第一作者论文被刊登在电气与电子工程领域最有影响力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IEEE》。
学术报告:考虑隐私防护需求的多微网分散式储能协同调度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博士后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方向: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2016 年 7 月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自2017年6月至今,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6月至2020年7月在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ADP-核糖基化因子1(ARF1)在癌症干细胞 (CSC) 和神经元中的功能。利用小鼠模型,王博士证明了 ARF1 介导的脂质代谢维持肿瘤干细胞生存,敲除ARF1以后会诱导小鼠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肿瘤干细胞中的 敲除ARF1会诱导线粒体压力、内质网应激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DAMPs) 的释放,这些分子模式在肿瘤部位募集并激活树突细胞 。
学术报告:ARF1在肿瘤干细胞和神经元中的功能
教授
朱利平,教授/ 博导,兼任中国- 葡萄牙先进材料联合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学会青年专委会委员、中国膜工业协会工程与应用专委会委员,入选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荣获 2019 年中国石化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高分子材料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已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 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其中重点项目 1 项)、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 2 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2 项等国家级 / 省部级 / 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重大技 术开发项目共计 20 余项,参与完成国家 973 计划项目 2 项、国家 863 计划项目 2 项。科研方向为分离功能高分子、微孔高分子、聚合物分离膜、膜分离技术与工程等,致力于探寻实现分离膜材料高性能化(高通量、高截留、抗污染、耐溶剂等)与多功能化(生物相容性、环境响应性、选择性吸附等)的新思路和新原理, 拓展了膜材料与膜分离的科学基础,建立和发展了一系列膜制备与改性的新方法与新技术。所研究的高分 子膜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分离与吸附过程,包括废水处理与回用、工业给水、饮用水净化、气体分离、空气 净化、物料分离、染料脱盐、药物提纯等方面。
学术报告:物料分离用耐溶剂膜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陈红征,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研究兴趣集中于开发用于光电应用的有机和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包括太阳能电池和光电探测器。
学术报告:“一带一路” 先进材料学术论坛主题报告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设计、发明和利用现代分离筛选手段,围绕癌症、衰老等代谢性疾病,聚焦天然药物活性发现、结构鉴定、生物合成、作用机制及其精准应用,发展高效的工程化药物手段,合成和开发具有重大商业价值的天然药物。
学术报告:代谢物解析
百人计划研究员
李忠贤分别于 2010 年和 2013 年在东京大学获得材料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加入浙江大学之前,他在 IBM Research 从事 10/7/5 纳米节点的先进逻辑和存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学术报告:基于高迁移率沟道器件的先进CMOS逻辑技术:从沟道材料到栅极堆垛工程
副教授
戴玉雯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副教授。英国约克大学经济学博士, 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持证人。加入 ZIBS 前 , 在澳大利亚 , 美国 , 英国和中国有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曾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亚洲开发银行(ADB)提供咨询服务。
学术报告:一带一路视角下的数字经济时代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
袁渊博士毕业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随后加入美国南加州大学颅颌面分子生物中心(CCMB)从事博士后研究员工作,2021年12月加入ZJE担任助理教授。实验室主要方向为颅颌面发育,干细胞分化调控及稳态维持,组织损伤修复与再生。
学术报告:神经嵴:从发育到组织再生
在读博士研究生
研究主要是使用聚类分析微观力学实验和材料表征数据来研究建筑材料的性质,包括划痕,纳米压痕,和其他材料表征技术;理论研究包含断裂力学。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多个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博士期间获得 Murphy 全额奖学金,并且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领域内高质量顶刊,拥有两项专利。陈佳鑫于 2012 年入读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读期间获得黑龙江省省级三好学生称号。并于 2015 年被选入 UIUC- 哈工大 3+2 项目 ,于 2016 获得哈工大本科学位,并于 2017 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UIUC 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之后前往美国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攻读博士学位,入学时获得全校博士生中仅前 10%才能获得的 The Walter P. Murphy’s Fellowship 奖学金,并于即将毕业的今年获得美国 NSF 和理论与应用力学颁发的职业初期者奖。
学术报告:微观尺度下的高性能纳米水泥复合材料与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纳米地聚物
休斯顿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博士后
胡博士正在扩展表观遗传学工具包,包括Hi-C,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他将纯化的人类神经元和神经胶质中的Hi-C数据集与转录组学和表观基因组数据集相结合,以阐明大脑中两种主要细胞类别的基因调控情况。通过利用这一强大的武器库研究大脑功能,他的首要目标是发现神经系统疾病(如AD)的表观遗传机制。在这项工作中,他发现AD相关的表观遗传失调与神经元基因的下调以及少突胶质细胞基因的上调有关,而AD的遗传危险因素提示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这些发现表明AD可能由一系列基因调控机制介导,这些机制包括差异增强子网络和可能通过不同细胞类型发挥作用的遗传风险因素。
学术报告: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3D染色质结构决定了脑疾病的细胞病因学
教授研究员,助理教授
Celebi 博士是一名材料科学家,具有物理和机械工程背景。他分别在土耳其比尔肯特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物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他于 2014 年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获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主要是研究穿透孔石墨烯膜。在完成博士学业后, Celebi 博士最初在土耳其比尔肯特大学的材料科学系担任教职,随后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担任高级科学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材料合成、超薄膜和功能涂层。
学术报告:用于下一代膜技术的超薄薄膜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郑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聚合物流变学、多组分聚合物材料结构与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
学术报告:“一带一路” 先进材料学术论坛主题报告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
杨博士武汉大学化学专业本科,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博士,现为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工作。长期从事表面膜蛋白核磁共振分子动力学,蛋白和核酸结构生物学,酶反应动力学等工作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发表包括 Nature Chemical Biology、PNAS、JACS、Biophysical J. 在内一作及合作论文 8 篇。
学术报告:7SK 核糖核蛋白生体合成的结构基础
百人计划研究员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青年 973”、丹麦独立研究理事会基金重大项目等,主要从事功率半导体器件(电力电子器件)可靠性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近五年内,已发表 SCI 期刊论文 30 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0 余项,已授权 10 余项。
学术报告: 阈值偏移作用下碳化硅器件的功率循环老化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