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论坛:主会场
ZJE联合学院院长 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浙江大学医学院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生物医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 医疗数据产业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医学会分子医学分会筹备组成员、浙江省疾病蛋白质组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大学病理学与法医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学科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浙江省级人才计划领军人才、浙江省“151”工程等人才项目。曾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主攻肺损伤与修复、区域免疫及炎癌微环境、复杂疾病表型组研究等,近年 来先后获得科技部973 、蛋白质重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资助等,主要代表性研究成果在Science、Cell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发表。
论坛:拟泛素化调控去磷酸化修饰介导CD47-SIRPα免疫抑制效应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
James Whelan教授是植物线粒体生物学领域的国际领先专家,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研究涉及线粒体生物发生、功能、线粒体信号传导以及线粒体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中的作用。他在“植物能量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解析了植物代谢的资源分配以实现生长和胁迫反应问题。
James Whelan目前已获得超过1亿澳元的竞争性研究资助,发表270余篇期刊文章(h指数95)。两次被评为汤森路透高被引学者(2016,2022)、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全球年度引用前50位(2009、2015)。2022年入选浙江省鲲鹏计划,并荣获长江讲席教授称号。
论坛:可持续农业 - 从基因到作物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
2009年获得马里兰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马里兰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加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秀丽线虫和斑马鱼为主要模式动物,致力于血红素代谢和红细胞发育的研究,阐明了血红素稳态和铁离子吸收转运的多个重要调控机制,主要成果发表于Nature、Cell、Cell Metabolism、Blood等期刊。
论坛:细胞内血红素转运
助理教授/助理院长
胡博士在中国清华大学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并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William P. King)。他在IBM T. J. Watson研究中心担任将近三年的博士后研究员。他的研究集中在先进纳米制造技术、仿生学微纳传感器,集成纳米技术的芯片实验室技术。他领导了多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项目,并在22个不同的国际杂志期刊上发表了41篇同行评议的期刊论文,涵盖了工程,力学,化学和生物。并申请了26项美国专利(16项授权)和6项中国发明专利(3项受权)。其中一项已经转化为科技公司。胡博士目前在ZJUI学院领导纳米制造和仿生学实验室
论坛: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
Dr. Chan于2008年在英国赫尔大学获得生物科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锥虫相关的研究工作。2010年加入英国癌症研究中心曼彻斯特研究所Iain Hagan教授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真核生物中心体在细胞周期中的作用。2018年加入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ZJE)担任助理教授,致力于研究中心体异常对癌症细胞周期的影响。

中心体缺陷常见于人类癌症,在小鼠动物模型中,中心体功能障碍可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但中心体缺陷导致肿瘤细胞周期失调的分子机制还尚未阐明。本实验室主要采用CRISPR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来构建相关突变体和带有内源性荧光报告基因的细胞系,并使用活细胞成像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如机器学习和定量图像分析),以定量和定性的方式研究细胞状态的变化。同时我们结合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方法,以揭示在癌症细胞中失控的信号网络
论坛:探究异常CSNK1D信号如何促进癌症细胞增殖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
袁渊博士毕业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随后加入美国南加州大学颅颌面分子生物中心(CCMB)从事博士后研究员工作。实验室研究方向为颅颌面发育,颅神经嵴细胞分化调控及稳态维持,组织损伤的修复与再生。
论坛:颅缝微环境的解析与颅缝早闭的治疗新思路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任第一类“百人计划”研究员
王勇博士曾任哥本哈根大学生物系助理教授,2021年7月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任第一类“百人计划”研究员。先后师从分析化学家汪尔康院士、物理学家汪劲教授和计算生物学家Kresten Lindorff-Larsen教授,在计算生物物理领域得到了良好而系统的交叉学科训练。2013年获博士全额奖学金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求学,2016和2020年分别获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短期访问奖学金和欧盟高性能超算国际访问奖赴苏黎世联邦理工和德国哥廷根马克思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交流访问。目前担任Frontiers in Physics、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等国际期刊生物物理、生物建模和模拟方向的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以及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杂志的青年编委。 王勇课题组以多尺度建模和增强采样算法为主要研究手段,开发整合计算结构生物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大分子机器(比如细菌分子马达机器、ATP驱动跨膜转运蛋白、免疫补体系统等)的纳米尺度的生物物理机制。
论坛:多尺度计算整合结构生物学
浙江大学博士后
张顺博士于202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2019-2020年他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做访问学者。他于2022年8月加入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柔性电子器件、先进转印技术等。
论坛: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院长助理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专业和运动医学专业 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院长助理。研究方向:肌腱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成果共发表60余篇肌腱研究领域SCI文章,被引 3000余次,SCI H指数31,全部在国内完成。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含共同)在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Science 、Biomaterials 、Cell Death Differentiation 、Cell Reports等发表SCI论文20余篇,篇均他引50余次,包括一篇 ESI 前 1%高引用论文,单篇最高他引400余次。相关研究成果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3/5),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4/7)。获得授权专利3项,参编英文书籍3部和中文著作1部。
论坛:腱骨组织解码及仿生重构研究
浙江大学博士后
张莉,现为浙江大学信电学院博士后,其于2022年获得浙江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张莉博士曾入选2022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她目前的研究方向为拓扑光学、拓扑声学及非厄米物理等。她参与研究的成果发表在Nature,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Bulletin以及Advanced Science等国内外顶级期刊上。相关论文被Physics、Physics world、Physorg、科学网等国内外媒体报道多次
论坛:
浙江大学博士后
曹培超博士于2013年6月本科毕业于青岛大学,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22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22年9月,加入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接受博士后培训。研究领域主要为传热调控和热学超构材料。
论坛:
浙江大学博士后
张新岩博士于201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工程学士学位。2022年,他获得浙江大学工程博士学位。其现于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从事博士后的相关研究工作,并于今年参加潮涌计划研究项目。他对表面等离激元应用、时空调制超材料和扭曲体系光子学等研究方向有研究兴趣。
论坛:
ZJE助理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长聘讲师
Rob Young博士是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所和英国爱丁堡大学Usher研究所的终身讲师。2012年,他从牛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爱丁堡大学MRC人类遗传学单元、MRC IGMM进行了博士后研究。他的研究整合了基因组学和全人群数据集,以了解非编码基因组内基因边界外的变异如何驱动复杂的表型和疾病。他特别关注启动子,这是负责调控基因表达起始的非编码调控基因座,并且显著丰富了表型相关变体。他还发现,启动子经历了普遍的进化波动,并对这种重新布线可以告诉我们的关于个体、种群和物种之间的变异是如何产生并受到调控的信息感兴趣。
论坛:群体非编码调控图谱
ZJE助理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长聘讲师
Richard Sloan博士是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和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终身讲师。他于2007年从伦敦大学学院(UCL)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艾滋病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他在Barts和伦敦医学院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随后前往爱丁堡大学,继续在感染和路径医学部进行研究。他的研究领域是细胞内先天免疫,并试图了解逆转录病毒(如HIV)如何被先天免疫因子控制。最近,他还对人类基因组中的内源性逆转录因子(如LINE-1)如何与HIV等感染性逆转录病毒类似地受到先天免疫因子的控制感兴趣。总之,这项研究可能为新形式的抗病毒治疗铺平道路,提供对免疫和宿主细胞生物学的分子理解,并解释患者疾病易感性或逆转录病毒人畜共患病的模式。
论坛:ZJU-UoE联合论坛(生物医学+方向)
浙江大学在读博士
李民于201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目前,正在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他的研究兴趣是电磁波理论,折纸电磁结构,天线等。
论坛:
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张峻屹是日本广岛大学终身正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学出版的世界2%科学家。现任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运输规划学部联合主席,世界交通研究学会WCTRS COVID-19 Task Force联合主席,欧洲科研经费国际评审专家,50家以上SCI/SSCI杂志评审委员等,也曾担任国际交通行为研究学会IATBR理事,亚洲太平洋地区最大交通学会组织亚洲交通学会杂志Asian Transport Studies主编和TRB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包括交通规划、交通工程、城市与区域规划、环境与能源政策、健康与大流行病政策、星球健康、旅游政策、人的行为研究。截至2022年8月,他在Nature子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B/C/D、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Energy、Energy Policy、Tourism Management等高水平期刊共发表48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100余篇SCI/SSCI论文),发表专著6部,获得12次国际最优秀/优秀论文奖。
论坛:智慧城市论坛
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剑桥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化学系,师从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二代测序发明人David Klenerman爵士,主要从事先进生物成像和显微操作技术的研发以及该类技术在阿兹海默症和癌症病理等交叉学科当中的应用,包括贝塔淀粉样蛋白在免疫细胞上的定点投放与神经炎症的触发,T细胞在癌细胞上的定向接触与相互作用,单镜头光片显微镜和微纳定向投放与注射系统的搭建与应用等方向。在Advanced Material,Analytical Chemistry和Structure等杂志发表过多篇论文。同时李炳博士也在致力于科研成果的产品转化,创办了Campixel limited 科技初创公司,致力于单镜头光片显微镜和活细胞微纳操作系统的商业化。
论坛:ZJU-UoE联合论坛(生物医学+方向)
浙江大学在读博士
杨雨萌是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电子国际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研究生。202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获得工学学士学位;自2020年至今,主要致力于超材料、等离激元、拓扑电磁学等方向的研究。曾获2020年博士新生奖学金,多次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宇称时间对称性的奇异特性和广泛应用,她研究提出一种可用于调控空间波的辐射性反宇称时间对称等离子结构设计,将关于反宇称时间对称性的研究与应用从导波拓展至空间波系统。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已被自然通讯期刊正式接收。
论坛:
博士后
周东博士现为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博士后,2015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曾在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担任讲师。面向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多学科交叉领域,特别是机器学习量化投资方面,积累了较为深厚的研究成果,现已发表论文12篇,专利授权17项。他目前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自然计算与数字智能城市专委会会员。
论坛:ZIBS Forum
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MRC实验室研究负责人
Buzz studied Biochemistry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and obtained his PhD studying the cell division cycle with Paul Nurse at CRUK's London Research Institute. In 1997, 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he joined Norbert Perrimon’s lab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where he explored the control of cell shape and polarity in flies and in fly cells in culture using RNAi screening. Buzz returned to London in 2001 to establish his own group focu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cs, regulation and role of cell shape changes during cell division, development, and tumorigenesis. Then, in 2014, after proposing the “inside-out model"  with his cousin David Baum as a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 origin of eukaryotic cell organisation, the realisation that many of the core machines involved in eukaryote cell shape control were likely inherited from archaea led his team to shift its focus to questions of deep evolution. In 2020 he moved to the MRC-LMB in Cambridge, where his team is using archaea as model systems in which to identify and characterise conserved 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cesses that underpin eukaryotic cell biology in the hope of shedding new light on our evolutionary origins - putting the ‘inside-out model of eukaryogenesis” to the test.
论坛:The cell cycle inside-out
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兼政策研究室主任
现任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第四、五、六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专家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运输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环保部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第六届、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先后当选过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主要从事公路规划、政策研究、公路枢纽规划、交通经济与管理、公路工程项目后评估以及可持续发展交通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及其他科研项目50余项,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完成的中国未来可持续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项目获2006年11月增培炎副总理颁发的中国环境与发展领域杰出贡献奖。指导博、硕士研究生150余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6部。
论坛:智慧城市论坛
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Tony Green studied medicin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nd University College Hospital, London), subsequently trained in haematology (Royal Free Hospital and Cardiff) and gained his PhD studying oncogenic retroviruses (ICRF, London 1987). Following a post-doctoral period studying haematopoiesis at the 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Melbourne), he moved to Cambridge in 1991 as a Wellcome Trust Clinical Senior Fellow and Honorary Consultant Haematologist. He was appointed Professor of Haemato-oncology in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 1999, served as Head of th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Haematology from 2000-2020, and served as Director of the Wellcome-MRC Cambridge Stem Cell Institute from 2016 until 2022.

His early research explored the transcriptional control of normal blood stem cells and more recently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such stem cells are subverted to cause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using the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as a tractable model. In work which spans basic, translation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he identified key causal mutations, described their biological consequences, led practice-changing clinical studies and discovered basic mechanisms of broad relevance for both cancer biology and cytokine signalling.

Tony has held multiple academic, clinical an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roles, both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has been appointed to visiting professorships at several universities, was elected Fellow of th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2001) and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Haematology Association (2015-2017). Recent awards include the Jean Bernard Award by the European Haematology Association (2020) and the Donald Metcalf award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2021).
论坛:ZJU-UoE联合论坛(生物医学+方向)
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华盛顿.欧强(Washington Ochieng)教授是世界顶级专家、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土木和环境工程系系主任,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在智能交通系统(ITS),地理信息工程(GIS),导航定位和空中交通管理(ATM)领域有着重要和持续的影响力。Ochieng教授在业内享有极高声誉,被业内顶级期刊GPS World评为全球受关注的高级专家。在智能交通领域,Ochieng教授关于利用空间信息、卫星导航和航位推算,在交通服务的无缝定位方面做出了原创性的创新研究,他的论文赢得了在地图匹配领域引用次数最多的地位。他对多个重要国际项目做出突出贡献,包括:欧洲的卫星导航系统和增强系统(GALILEO/EGNOS)设计、单一欧洲天空(Single European Sky)倡议以及导航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Ochieng教授是国际著名SCI期刊《GPS Solution》,《journal of navigation》,《地理信息工程》编委,2007年担任智能交通系统期刊智能车辆导航系统特约编辑。他共撰写及合作撰写了超过250篇论文报告,获得多个国家与国际奖项。
论坛:智慧城市论坛
 
 Prof. Ben Lehner is a Senior Group Leader in the Human Genetics program, Wellcome Sanger Institute, Co-founder and co-chair of EMBL-CRG Barcelona Collaboratorium for Modelling and Predictive Biology. He is also an ICREA Professor and Coordinator of the Systems and Synthetic Biology Program at the Centre for Genetic Regulation, Barcelona, Spain. His main interest is in transforming biology into a quantitative and predictive engineering science. Over the years, his lab has addressed many important questions in genetics including mutation interactions, incomplete penetrance,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mental noise and inter- and trans-generational epigenetic inheritance, etc. His innovative and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has been highly recognised and he was awarded many prestigious prizes, including The Eppendorf Award, The Genetics Society Balfour Prize, EMBO Gold Medal, and in 2017 he has become an EMBO Member.
论坛:维康桑格研究所
东风汽车公司原副总工程师、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首席总工程师、东风悦享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学士、硕士;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机械工程系博士。从事汽车整车开发和研究30多年,着重于车辆动力学、结构动力学,仿真分析。近10年,主要的工作是汽车技术战略发展研究。参与和主持制定了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的技术发展规划,参与筹建两个对整个汽车行业有重大影响力的汽车新技术研发企业: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奖励工作委员会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NVH分会副主任委员,底盘分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车辆动力学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特聘专家,湖北省特聘专家;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论坛:智慧城市论坛
阿里云副总裁
张磊博士负责阿里云产业智能核心技术体系建设,城市大脑、交通物流、汽车与自动驾驶云、自然资源等行业的产品与解决方案研发以及统筹交通物流行业全面经营管理工作。加入阿里云之前,张博士任全球知名高校正教授、杰出讲席教授、全国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主任、和交通研究院院长;在大数据驱动的城市规划、交通运输、产业数字化、和复杂系统分析等专业领域发表了多部专著和300多篇国际顶级期刊及顶会论文。张博士曾任全球交通和土地利用学会秘书长、国际运筹与管理协会交通与物流分会学术主席、并多次荣获国际科研重量级奖项。
论坛:

主论坛

ZJU-UoE 联合论坛(生物医学+方向)

ZJE联合学院院长 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浙江大学医学院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生物医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 医疗数据产业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医学会分子医学分会筹备组成员、浙江省疾病蛋白质组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大学病理学与法医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学科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浙江省级人才计划领军人才、浙江省“151”工程等人才项目。曾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主攻肺损伤与修复、区域免疫及炎癌微环境、复杂疾病表型组研究等,近年 来先后获得科技部973 、蛋白质重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资助等,主要代表性研究成果在Science、Cell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发表。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
James Whelan教授是植物线粒体生物学领域的国际领先专家,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研究涉及线粒体生物发生、功能、线粒体信号传导以及线粒体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中的作用。他在“植物能量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解析了植物代谢的资源分配以实现生长和胁迫反应问题。
James Whelan目前已获得超过1亿澳元的竞争性研究资助,发表270余篇期刊文章(h指数95)。两次被评为汤森路透高被引学者(2016,2022)、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全球年度引用前50位(2009、2015)。2022年入选浙江省鲲鹏计划,并荣获长江讲席教授称号。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
2009年获得马里兰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马里兰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加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秀丽线虫和斑马鱼为主要模式动物,致力于血红素代谢和红细胞发育的研究,阐明了血红素稳态和铁离子吸收转运的多个重要调控机制,主要成果发表于Nature、Cell、Cell Metabolism、Blood等期刊。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
Dr. Chan于2008年在英国赫尔大学获得生物科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锥虫相关的研究工作。2010年加入英国癌症研究中心曼彻斯特研究所Iain Hagan教授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真核生物中心体在细胞周期中的作用。2018年加入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ZJE)担任助理教授,致力于研究中心体异常对癌症细胞周期的影响。

中心体缺陷常见于人类癌症,在小鼠动物模型中,中心体功能障碍可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但中心体缺陷导致肿瘤细胞周期失调的分子机制还尚未阐明。本实验室主要采用CRISPR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来构建相关突变体和带有内源性荧光报告基因的细胞系,并使用活细胞成像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如机器学习和定量图像分析),以定量和定性的方式研究细胞状态的变化。同时我们结合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方法,以揭示在癌症细胞中失控的信号网络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
袁渊博士毕业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随后加入美国南加州大学颅颌面分子生物中心(CCMB)从事博士后研究员工作。实验室研究方向为颅颌面发育,颅神经嵴细胞分化调控及稳态维持,组织损伤的修复与再生。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任第一类“百人计划”研究员
王勇博士曾任哥本哈根大学生物系助理教授,2021年7月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任第一类“百人计划”研究员。先后师从分析化学家汪尔康院士、物理学家汪劲教授和计算生物学家Kresten Lindorff-Larsen教授,在计算生物物理领域得到了良好而系统的交叉学科训练。2013年获博士全额奖学金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求学,2016和2020年分别获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短期访问奖学金和欧盟高性能超算国际访问奖赴苏黎世联邦理工和德国哥廷根马克思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交流访问。目前担任Frontiers in Physics、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等国际期刊生物物理、生物建模和模拟方向的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以及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杂志的青年编委。 王勇课题组以多尺度建模和增强采样算法为主要研究手段,开发整合计算结构生物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大分子机器(比如细菌分子马达机器、ATP驱动跨膜转运蛋白、免疫补体系统等)的纳米尺度的生物物理机制。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院长助理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专业和运动医学专业 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院长助理。研究方向:肌腱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成果共发表60余篇肌腱研究领域SCI文章,被引 3000余次,SCI H指数31,全部在国内完成。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含共同)在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Science 、Biomaterials 、Cell Death Differentiation 、Cell Reports等发表SCI论文20余篇,篇均他引50余次,包括一篇 ESI 前 1%高引用论文,单篇最高他引400余次。相关研究成果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3/5),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4/7)。获得授权专利3项,参编英文书籍3部和中文著作1部。
ZJE助理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长聘讲师
Rob Young博士是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所和英国爱丁堡大学Usher研究所的终身讲师。2012年,他从牛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爱丁堡大学MRC人类遗传学单元、MRC IGMM进行了博士后研究。他的研究整合了基因组学和全人群数据集,以了解非编码基因组内基因边界外的变异如何驱动复杂的表型和疾病。他特别关注启动子,这是负责调控基因表达起始的非编码调控基因座,并且显著丰富了表型相关变体。他还发现,启动子经历了普遍的进化波动,并对这种重新布线可以告诉我们的关于个体、种群和物种之间的变异是如何产生并受到调控的信息感兴趣。
ZJE助理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长聘讲师
Richard Sloan博士是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和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终身讲师。他于2007年从伦敦大学学院(UCL)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艾滋病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他在Barts和伦敦医学院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随后前往爱丁堡大学,继续在感染和路径医学部进行研究。他的研究领域是细胞内先天免疫,并试图了解逆转录病毒(如HIV)如何被先天免疫因子控制。最近,他还对人类基因组中的内源性逆转录因子(如LINE-1)如何与HIV等感染性逆转录病毒类似地受到先天免疫因子的控制感兴趣。总之,这项研究可能为新形式的抗病毒治疗铺平道路,提供对免疫和宿主细胞生物学的分子理解,并解释患者疾病易感性或逆转录病毒人畜共患病的模式。
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剑桥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化学系,师从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二代测序发明人David Klenerman爵士,主要从事先进生物成像和显微操作技术的研发以及该类技术在阿兹海默症和癌症病理等交叉学科当中的应用,包括贝塔淀粉样蛋白在免疫细胞上的定点投放与神经炎症的触发,T细胞在癌细胞上的定向接触与相互作用,单镜头光片显微镜和微纳定向投放与注射系统的搭建与应用等方向。在Advanced Material,Analytical Chemistry和Structure等杂志发表过多篇论文。同时李炳博士也在致力于科研成果的产品转化,创办了Campixel limited 科技初创公司,致力于单镜头光片显微镜和活细胞微纳操作系统的商业化。
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MRC实验室研究负责人
Buzz studied Biochemistry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and obtained his PhD studying the cell division cycle with Paul Nurse at CRUK's London Research Institute. In 1997, 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he joined Norbert Perrimon’s lab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where he explored the control of cell shape and polarity in flies and in fly cells in culture using RNAi screening. Buzz returned to London in 2001 to establish his own group focu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cs, regulation and role of cell shape changes during cell division, development, and tumorigenesis. Then, in 2014, after proposing the “inside-out model"  with his cousin David Baum as a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 origin of eukaryotic cell organisation, the realisation that many of the core machines involved in eukaryote cell shape control were likely inherited from archaea led his team to shift its focus to questions of deep evolution. In 2020 he moved to the MRC-LMB in Cambridge, where his team is using archaea as model systems in which to identify and characterise conserved 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cesses that underpin eukaryotic cell biology in the hope of shedding new light on our evolutionary origins - putting the ‘inside-out model of eukaryogenesis” to the test.
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Tony Green studied medicin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nd University College Hospital, London), subsequently trained in haematology (Royal Free Hospital and Cardiff) and gained his PhD studying oncogenic retroviruses (ICRF, London 1987). Following a post-doctoral period studying haematopoiesis at the 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Melbourne), he moved to Cambridge in 1991 as a Wellcome Trust Clinical Senior Fellow and Honorary Consultant Haematologist. He was appointed Professor of Haemato-oncology in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 1999, served as Head of th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Haematology from 2000-2020, and served as Director of the Wellcome-MRC Cambridge Stem Cell Institute from 2016 until 2022.

His early research explored the transcriptional control of normal blood stem cells and more recently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such stem cells are subverted to cause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using the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as a tractable model. In work which spans basic, translation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he identified key causal mutations, described their biological consequences, led practice-changing clinical studies and discovered basic mechanisms of broad relevance for both cancer biology and cytokine signalling.

Tony has held multiple academic, clinical an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roles, both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has been appointed to visiting professorships at several universities, was elected Fellow of th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2001) and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Haematology Association (2015-2017). Recent awards include the Jean Bernard Award by the European Haematology Association (2020) and the Donald Metcalf award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2021).
 
 Prof. Ben Lehner is a Senior Group Leader in the Human Genetics program, Wellcome Sanger Institute, Co-founder and co-chair of EMBL-CRG Barcelona Collaboratorium for Modelling and Predictive Biology. He is also an ICREA Professor and Coordinator of the Systems and Synthetic Biology Program at the Centre for Genetic Regulation, Barcelona, Spain. His main interest is in transforming biology into a quantitative and predictive engineering science. Over the years, his lab has addressed many important questions in genetics including mutation interactions, incomplete penetrance,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mental noise and inter- and trans-generational epigenetic inheritance, etc. His innovative and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has been highly recognised and he was awarded many prestigious prizes, including The Eppendorf Award, The Genetics Society Balfour Prize, EMBO Gold Medal, and in 2017 he has become an EMBO Member.

ZJU-UIUC 联合论坛(工学+方向)

助理教授/助理院长
胡博士在中国清华大学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并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William P. King)。他在IBM T. J. Watson研究中心担任将近三年的博士后研究员。他的研究集中在先进纳米制造技术、仿生学微纳传感器,集成纳米技术的芯片实验室技术。他领导了多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项目,并在22个不同的国际杂志期刊上发表了41篇同行评议的期刊论文,涵盖了工程,力学,化学和生物。并申请了26项美国专利(16项授权)和6项中国发明专利(3项受权)。其中一项已经转化为科技公司。胡博士目前在ZJUI学院领导纳米制造和仿生学实验室

ZIBS 学术论坛

博士后
周东博士现为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博士后,2015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曾在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担任讲师。面向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多学科交叉领域,特别是机器学习量化投资方面,积累了较为深厚的研究成果,现已发表论文12篇,专利授权17项。他目前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自然计算与数字智能城市专委会会员。

新型光电与能源器件专场

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智慧城市专场

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张峻屹是日本广岛大学终身正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学出版的世界2%科学家。现任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运输规划学部联合主席,世界交通研究学会WCTRS COVID-19 Task Force联合主席,欧洲科研经费国际评审专家,50家以上SCI/SSCI杂志评审委员等,也曾担任国际交通行为研究学会IATBR理事,亚洲太平洋地区最大交通学会组织亚洲交通学会杂志Asian Transport Studies主编和TRB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包括交通规划、交通工程、城市与区域规划、环境与能源政策、健康与大流行病政策、星球健康、旅游政策、人的行为研究。截至2022年8月,他在Nature子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B/C/D、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Energy、Energy Policy、Tourism Management等高水平期刊共发表48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100余篇SCI/SSCI论文),发表专著6部,获得12次国际最优秀/优秀论文奖。
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兼政策研究室主任
现任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第四、五、六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专家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运输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环保部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第六届、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先后当选过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主要从事公路规划、政策研究、公路枢纽规划、交通经济与管理、公路工程项目后评估以及可持续发展交通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及其他科研项目50余项,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完成的中国未来可持续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项目获2006年11月增培炎副总理颁发的中国环境与发展领域杰出贡献奖。指导博、硕士研究生150余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6部。
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华盛顿.欧强(Washington Ochieng)教授是世界顶级专家、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土木和环境工程系系主任,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在智能交通系统(ITS),地理信息工程(GIS),导航定位和空中交通管理(ATM)领域有着重要和持续的影响力。Ochieng教授在业内享有极高声誉,被业内顶级期刊GPS World评为全球受关注的高级专家。在智能交通领域,Ochieng教授关于利用空间信息、卫星导航和航位推算,在交通服务的无缝定位方面做出了原创性的创新研究,他的论文赢得了在地图匹配领域引用次数最多的地位。他对多个重要国际项目做出突出贡献,包括:欧洲的卫星导航系统和增强系统(GALILEO/EGNOS)设计、单一欧洲天空(Single European Sky)倡议以及导航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Ochieng教授是国际著名SCI期刊《GPS Solution》,《journal of navigation》,《地理信息工程》编委,2007年担任智能交通系统期刊智能车辆导航系统特约编辑。他共撰写及合作撰写了超过250篇论文报告,获得多个国家与国际奖项。
东风汽车公司原副总工程师、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首席总工程师、东风悦享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学士、硕士;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机械工程系博士。从事汽车整车开发和研究30多年,着重于车辆动力学、结构动力学,仿真分析。近10年,主要的工作是汽车技术战略发展研究。参与和主持制定了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的技术发展规划,参与筹建两个对整个汽车行业有重大影响力的汽车新技术研发企业: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奖励工作委员会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NVH分会副主任委员,底盘分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车辆动力学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特聘专家,湖北省特聘专家;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阿里云副总裁
张磊博士负责阿里云产业智能核心技术体系建设,城市大脑、交通物流、汽车与自动驾驶云、自然资源等行业的产品与解决方案研发以及统筹交通物流行业全面经营管理工作。加入阿里云之前,张博士任全球知名高校正教授、杰出讲席教授、全国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主任、和交通研究院院长;在大数据驱动的城市规划、交通运输、产业数字化、和复杂系统分析等专业领域发表了多部专著和300多篇国际顶级期刊及顶会论文。张博士曾任全球交通和土地利用学会秘书长、国际运筹与管理协会交通与物流分会学术主席、并多次荣获国际科研重量级奖项。

信息电子学分论坛

浙江大学博士后
张顺博士于202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2019-2020年他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做访问学者。他于2022年8月加入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柔性电子器件、先进转印技术等。
浙江大学博士后
张莉,现为浙江大学信电学院博士后,其于2022年获得浙江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张莉博士曾入选2022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她目前的研究方向为拓扑光学、拓扑声学及非厄米物理等。她参与研究的成果发表在Nature,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Bulletin以及Advanced Science等国内外顶级期刊上。相关论文被Physics、Physics world、Physorg、科学网等国内外媒体报道多次
浙江大学博士后
曹培超博士于2013年6月本科毕业于青岛大学,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22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22年9月,加入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接受博士后培训。研究领域主要为传热调控和热学超构材料。
浙江大学博士后
张新岩博士于201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工程学士学位。2022年,他获得浙江大学工程博士学位。其现于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从事博士后的相关研究工作,并于今年参加潮涌计划研究项目。他对表面等离激元应用、时空调制超材料和扭曲体系光子学等研究方向有研究兴趣。
浙江大学在读博士
李民于201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目前,正在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他的研究兴趣是电磁波理论,折纸电磁结构,天线等。
浙江大学在读博士
杨雨萌是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电子国际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研究生。202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获得工学学士学位;自2020年至今,主要致力于超材料、等离激元、拓扑电磁学等方向的研究。曾获2020年博士新生奖学金,多次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宇称时间对称性的奇异特性和广泛应用,她研究提出一种可用于调控空间波的辐射性反宇称时间对称等离子结构设计,将关于反宇称时间对称性的研究与应用从导波拓展至空间波系统。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已被自然通讯期刊正式接收。

更新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