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浙江大学研究员
王伟烈于2018年加入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 (ZJU-UIUC联合学院)。博士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联合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工程热物理(实验与模拟)、新能源等,论文发表在 Nature Materials、ACS Nano、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学术期刊。
论坛: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医工所副所长、转化医学中心执行主任、广东省生物医用材料增材制造工程实验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骨科植入性功能材料的研发和临床转化应用,研究成果在Biomaterials、Bioactive Materials、ACS Nan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杂志发表论文50篇。研究成果“含镁高分子可降解骨修复材料”实现技术产业转化,通过NMP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承担国自然优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863”青年科学家项目,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等重要项目。获中国专利奖,深圳市技术发明奖和日内瓦发明奖等荣誉。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论坛:主会场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助理教授
胡光维博士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助理教授。于2016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本科学位,2020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并是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和纽约市立大学的访问学者。现研究兴趣为纳米光子学,包括理论、仿真、材料等,并探索在生物成像、计算、光芯片等领域的应用。他发表了近70篇研究论文,包括Nature (4), Nature Photonics, e-Light (3),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Electronics等。他的工作被评为2020年物理学十大突破,Optics and Photonics News 2021年度报道,2021年中国光学十大突破等奖项。他个人获得Optica机会20周年挑战奖,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2020年光学之星等奖励。
论坛:
教授
邱慈观教授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金融学博士,目前是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的教授、可持续金融学科发展基金的学术主任。邱教授曾参与的研究课题甚多,主要在ESG投资、气候金融、可持续性评级、影响力投资、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等领域.
教学方面,邱教授在MF、MBA、EMBA、DBA等项目开课并多次获教学卓越奖,并开发多个哈佛教学案例。
研究方面,邱教授著有《可持续金融》、《新世纪的ESG金融》、《公司治理》、《公司理财的十二堂课》、《商业伦理》等书,并在 Management Review、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她是中华企业伦理协进会的创始理事、Sustainable Finance Forum的联合创始人,以及中国ESG30论坛的成员,也是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中证指数等机构的绿色金融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成员。
论坛:ZIBS Forum
ZJE联合学院院长 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浙江大学医学院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生物医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 医疗数据产业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医学会分子医学分会筹备组成员、浙江省疾病蛋白质组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大学病理学与法医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学科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浙江省级人才计划领军人才、浙江省“151”工程等人才项目。曾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主攻肺损伤与修复、区域免疫及炎癌微环境、复杂疾病表型组研究等,近年 来先后获得科技部973 、蛋白质重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资助等,主要代表性研究成果在Science、Cell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发表。
论坛:拟泛素化调控去磷酸化修饰介导CD47-SIRPα免疫抑制效应
教授
孙文光,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8年博士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师从著名统计学家、COPSS奖获得者蔡天文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范围多重假设检验,选择性推断,经验贝叶斯方法,迁移学习,机器学习的公平性,统计决策理论。
回国前任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马绍尔商学院终身正教授,数据科学与运筹学系博士培养项目主任(主管统计,运筹和信息系统三个学科),马绍尔商学院全日制工商管理项目教学主要负责人。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教授奖(CAREER AWARD),南加大马绍尔商学院杰出研究奖。2018年在英国皇家统计学会期刊发表讨论文章(Discussion Paper)并受邀到英国皇家统计学会做报告。担任JRSS-B(英国皇家统计会刊)以及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多元统计分析)的副主编。四次作为主要负责人获得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基金。
论坛:ZIBS Forum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
James Whelan教授是植物线粒体生物学领域的国际领先专家,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研究涉及线粒体生物发生、功能、线粒体信号传导以及线粒体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中的作用。他在“植物能量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解析了植物代谢的资源分配以实现生长和胁迫反应问题。
James Whelan目前已获得超过1亿澳元的竞争性研究资助,发表270余篇期刊文章(h指数95)。两次被评为汤森路透高被引学者(2016,2022)、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全球年度引用前50位(2009、2015)。2022年入选浙江省鲲鹏计划,并荣获长江讲席教授称号。
论坛:可持续农业 - 从基因到作物
浙江大学研究员
韩松2020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数理科学学院物理与应用物理系,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电子工程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年6月以“求是科创百人”研究员、博导身份被引进到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未来研究院-新型电磁结构与量子电磁创新研究室团队工作。长期从事太赫兹超快物理,光子晶体/超材料,新型功能性半导体激光器、拓扑光子晶体的研究,目前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SMALL, ACS NANO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申请新加坡专利2项。
论坛:
教授,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乐孜纯,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浙江省光电信息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浙江工业大学光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光学工程学科负责人。
长期从事光电信息采集、传输、检测和成像相关的器件和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和省部计划项目。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2015)、浙江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2012)、中国专利优秀奖(2013)、中国侨界(创新团队)贡献奖(2012)。发表期刊学术论文100+,出版著作6部(其中2部英文专著)。授权发明专利100+,其中15+中国发明专利直接转让或者签订实施许可合同在企业进行产业化。获得国家发明创业人物奖(2014)、浙江省五一巾帼标兵(2013)、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008)等个人荣誉。
论坛:ZJU-UIUC联合论坛(工学+方向)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研究员
长期从事骨骼发育与稳态调节及骨相关疾病研究。国际华人骨科研究协会(ICMRS)终身会员,国际华人骨科研究协会青年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免疫学会广东省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创新与转化学组青年委员会副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运动损伤委员会基础研究和医工结合学组副组长 。担任《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Bone Research》、 《Aging Cell》、《Acta Pharmacol Sin》等杂志审稿人 。国自然基金委函评(优青、重点、面上等)、会评(面上、地方、青年、区域联合重点等)专家。广东省及湖南省杰青、优青等项目评审专家。主持或参与国自然重点项目、重大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及青年基金、科技部重大专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科创委基础研究项目等。相关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Aging》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Diabetes》、《Bone Research》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CI Insight》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文章31篇,参编专著两部,获批发明专利3项。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浙江大学研究员
2012年和2017年分别获浙江大学工学学士、博士学位,2020年加入浙大材料学院薄膜组,主持溶液工艺发光二极管(LED)材料与器件研究,开发量子点与钙钛矿发光材料和显示器件。研究成果荣获2014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并撰写成<溶液法技术及发光器件的制备>一个章节,被编入国家级规划教材《半导体薄膜技术与物理》(第三版);同时得到TCL集团、京东方、三星电子等显示厂商的广泛关注和应用,TCL董事长李东升先生在SID演讲中专门提到显示产业浪潮中我们所贡献的中国力量,有力推动了量子点打印显示的产业化进程。至今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Nat. Commun.、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Energy Lett.等期刊发表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4篇,SCI他引4000余次,获中国/美国发明专利3/1项,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浙江大学启真优秀青年学者。
论坛:
浙江大学研究员
武英杰博士长期从事亚波长极化激元光子学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探索。本硕毕业于同济大学,2021年获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极化激元的近场光学。毕业后加入之江实验室从事智能感知相关研究。2022年加盟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未来科学研究院。在Nature、Nature Reviews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10余篇SCI论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荣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等奖励。
论坛: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不同应用的统计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研究。已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一作/通讯高水平SCI研究论文180多篇,出版3本中文专著,1本本科生教材,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级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浙江省首届青年科技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获得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首届青年女科学家奖等十余项学术奖项。担任《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的Senior Editor、《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Neurocomputing》等三本国际期刊编委和《控制与决策》等三本国内期刊的编委。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
2009年获得马里兰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马里兰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加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秀丽线虫和斑马鱼为主要模式动物,致力于血红素代谢和红细胞发育的研究,阐明了血红素稳态和铁离子吸收转运的多个重要调控机制,主要成果发表于Nature、Cell、Cell Metabolism、Blood等期刊。
论坛:细胞内血红素转运
浙江大学博士后
邓云洲于2021年在浙江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他目前为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并将加盟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进一步研究。邓云洲博士的研究聚焦于基于溶液工艺发光二极管器件中的基元过程。他利用先进的光谱表征与仿真模拟手段,探索了量子点电致发光过程中的激子形成动力学及其效率损失机制。他的代表性工作发表于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and npj Flexible Electronics等高影响力期刊,并主持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项目。
论坛:
“百人计划”研究员、副教授
赵瑜佩,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硕导;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现任国际传播学会流行媒体与文化分会主席,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电子竞技分会主席;元宇宙产业与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近几年重点聚焦在国际传播、电竞、数字人/数字孪生等方面。
论坛:ZIBS Forum
助理教授/助理院长
胡博士在中国清华大学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并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William P. King)。他在IBM T. J. Watson研究中心担任将近三年的博士后研究员。他的研究集中在先进纳米制造技术、仿生学微纳传感器,集成纳米技术的芯片实验室技术。他领导了多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项目,并在22个不同的国际杂志期刊上发表了41篇同行评议的期刊论文,涵盖了工程,力学,化学和生物。并申请了26项美国专利(16项授权)和6项中国发明专利(3项受权)。其中一项已经转化为科技公司。胡博士目前在ZJUI学院领导纳米制造和仿生学实验室
论坛: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系统退行性病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Cell Metab、J Clin Invest、Nat Commu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SCI论文总被引2200余次。主持国家级课题项目5项。荣获“美国ASMBR Young Investigator奖、国际华人骨研学会ICMRS Webster Jee Young Investigator奖、中华医学会骨科基础研究二等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荣誉。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研究员
杨皓程博士本科与研究生均就读于浙江大学,导师为徐志康教授,于2012年和2017年获得工学学士与理学博士学位,随后赴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并于2018年底加入中山大学,任副教授,2022年12月入职浙江大学高分子系“百人计划”研究员。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聚合物膜的表界面工程及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应用。已发表SCI论文80余篇,引用6000余次,H因子41,担任Adv. Energy Sustain. Res., Sustain. Horizon.等期刊编委。
论坛:ZJU-UIUC联合论坛(工学+方向)
英国纽卡斯尔市诺森比亚大学工程与环境学院教授
傅永庆,英国纽卡斯尔市诺森比亚大学工程与环境学院教授。他在新加坡南阳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联盟担任研究员,并在剑桥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他在智能薄膜/材料、生物医学微器件、能源材料、芯片实验室、微观力学、MEMS、纳米技术、传感器和微流体技术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他是7家国际期刊的副编辑/编委会成员,并在全球范围内共同组织了12次国际会议。
论坛: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
Dr. Chan于2008年在英国赫尔大学获得生物科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锥虫相关的研究工作。2010年加入英国癌症研究中心曼彻斯特研究所Iain Hagan教授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真核生物中心体在细胞周期中的作用。2018年加入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ZJE)担任助理教授,致力于研究中心体异常对癌症细胞周期的影响。

中心体缺陷常见于人类癌症,在小鼠动物模型中,中心体功能障碍可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但中心体缺陷导致肿瘤细胞周期失调的分子机制还尚未阐明。本实验室主要采用CRISPR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来构建相关突变体和带有内源性荧光报告基因的细胞系,并使用活细胞成像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如机器学习和定量图像分析),以定量和定性的方式研究细胞状态的变化。同时我们结合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方法,以揭示在癌症细胞中失控的信号网络
论坛:探究异常CSNK1D信号如何促进癌症细胞增殖
教授
文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教授。从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在日本NTT通信科学实验室美国NASA软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之后成为入职东京理工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在访问斯坦福大学期间,参与美国国防部的身份认证(CAC)项目,担任首席安全架构师,负责管理美国联邦政府个人身份识别和验证(PIV)项目实施。文武博士还在硅谷共同创立了第一家提供央行数字货币解决方案的公司eCurrency,并与人行数研所合作,设立国际电信联盟数字法定货币焦点组并任主席,与陈宝山教授合著了《法定数字货币》,由人民金融出版社出版。
论坛:ZIBS Forum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员
杨得鑫分别于2012年和2016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取得学士和博士学位。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2014-2015);浙江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2019-2022)。2020年入选首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就职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主要从事钙钛矿材料的磁电、磁-弹和光电等性能的研究工作。近5年主持并顺利结题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培育专项1项,参与省杰青项目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件。截止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3篇,其中Nat. Commun. 1 篇,Phys. Rev. B 4 篇,Adv. Funct. Mater. 1 篇,J. Mater. Chem. C 2篇。
论坛:
研究员
宋少飞,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2018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烯烃催化聚合及功能化研究。2018年9月至2022月9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Mitchell A. Winnik。主要从事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及功能纳米高分子材料的制备。
论坛:ZJU-UIUC联合论坛(工学+方向)
浙江大学博士后
王成军分别于2015年在西南交通大学和2021年在浙江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可延展电子器件及其医疗健康应用、神经肌肉功能评估、人机界面等研究,在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AFM、IJS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包括1篇ESI高被引论文和3篇编辑部评选的封面论文,公开/授权发明专利6项。曾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潮涌计划”、中国博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李达三·叶耀珍再生医学发展基金等资助以及“全国创新创业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
论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骨科研究所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骨科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Mayo Clinic骨科生物力学实验室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材料生物力学分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分会委员。主持“863”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全国高校教材1部、参编(译)专著6部,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主研完成的成果获首届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副教授
万峰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副教授,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讲师、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担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创新管理、产业集群和竞争战略。研究成果发表在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Technovation、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国际学术期刊上。
论坛:ZIBS Forum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
袁渊博士毕业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随后加入美国南加州大学颅颌面分子生物中心(CCMB)从事博士后研究员工作。实验室研究方向为颅颌面发育,颅神经嵴细胞分化调控及稳态维持,组织损伤的修复与再生。
论坛:颅缝微环境的解析与颅缝早闭的治疗新思路
浙江大学研究员
张梦,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导。张梦于2016年获得浙江大学博士学位,于2017-2022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先后担任博士后与研究员,并于2022年9月入职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梦的研究聚焦于光电子能源器件及集成系统的设计与构建,是光电、能源、材料与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燃料的制备。张梦研究员在近5年共发表SCI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共一)及通讯作者身份在Advanced Material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Chemical Review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应邀担任期刊Materials Horizons的Community Board,并担任Nano Energy,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Materials Horizons等多个期刊的审稿人。
论坛:
浙江大学博士后
张顺博士于202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2019-2020年他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做访问学者。他于2022年8月加入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柔性电子器件、先进转印技术等。
论坛:
助理教授
雷李楠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企业创新与战略管理研究。针对数字化、全球化情境下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隐形冠军的超越追赶,提出了实现企业跨越式成长的战略构型。研究成果发表在在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管理世界》、《管理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
论坛:ZIBS Forum
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兼任国际牙医师学院Fellow,
Frontiers in Dental Medicine副主编,Nano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及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编委;长期致力于仿生纳米材料与颅颌面组织再生的研究,在组织形成机理、仿生纳米材料制备及缺损组织再生效率上做出创新发现与重要突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Today等发表学术论文62篇;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Web of Science高被引论文;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4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转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获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第一届全国口腔优秀青年、国际牙科研究会William J. Gies奖等国内国际学术奖励27项。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任第一类“百人计划”研究员
王勇博士曾任哥本哈根大学生物系助理教授,2021年7月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任第一类“百人计划”研究员。先后师从分析化学家汪尔康院士、物理学家汪劲教授和计算生物学家Kresten Lindorff-Larsen教授,在计算生物物理领域得到了良好而系统的交叉学科训练。2013年获博士全额奖学金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求学,2016和2020年分别获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短期访问奖学金和欧盟高性能超算国际访问奖赴苏黎世联邦理工和德国哥廷根马克思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交流访问。目前担任Frontiers in Physics、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等国际期刊生物物理、生物建模和模拟方向的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以及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杂志的青年编委。 王勇课题组以多尺度建模和增强采样算法为主要研究手段,开发整合计算结构生物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大分子机器(比如细菌分子马达机器、ATP驱动跨膜转运蛋白、免疫补体系统等)的纳米尺度的生物物理机制。
论坛:多尺度计算整合结构生物学
研究员
李颀博士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高分子系,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化学博士学位,近三年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即将入职浙江大学。李颀博士长期从事无机纳米材料, 无机有机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复合材料的微纳3D打印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
论坛:ZJU-UIUC联合论坛(工学+方向)
西湖大学分子科学公共实验平台任谱学分析工程师
赖润晨博士201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研究方向为胶体量子点的溶液法制备工艺和纳米晶体生长动力学。毕业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方向为基于量子点、钙钛矿等新型半导体材料的光电能量转化体系的激发态光谱动力学。2022年9月加入西湖大学分子科学公共实验平台任谱学分析工程师,主管时间分辨光谱设施。
论坛: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广东省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国家杰青,
主要从事:(1)骨与关节退行病变的机制;(2)骨与软骨组织损伤与修复的研究。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杰青等项目1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Dev Cell、Nat Aging、Blood、PNAS、Ann Rheum Dis、Adv Sci、J Cell Biol、Nat Commun、PLOS Genet等期刊上发表论文95篇,论文他引4500多次,入选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院长助理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专业和运动医学专业 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院长助理。研究方向:肌腱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成果共发表60余篇肌腱研究领域SCI文章,被引 3000余次,SCI H指数31,全部在国内完成。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含共同)在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Science 、Biomaterials 、Cell Death Differentiation 、Cell Reports等发表SCI论文20余篇,篇均他引50余次,包括一篇 ESI 前 1%高引用论文,单篇最高他引400余次。相关研究成果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3/5),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4/7)。获得授权专利3项,参编英文书籍3部和中文著作1部。
论坛:腱骨组织解码及仿生重构研究
助理教授
李渊琦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专业,曾在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资产管理部负责FOF宏观策略研究,并曾参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等相关课题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为金融科技、绿色金融、行为金融、商业模式等。
论坛:ZIBS Forum
教授
杨强,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英国伦敦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优等硕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维多利亚大学短期访问学者。九三学社社员(浙江省委委员、省科技专委会委员、浙江大学校委会委员)、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先进电气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英国计算机学会会士、IEEE高级会员,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人工智能与电气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能源行业电网设备智能巡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慧能源专委会委员、江苏省物联网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浙江省高层次留学回国工作人员,主持和承担欧盟IST、英国EPSRC、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863/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尖兵-领雁科技攻关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工业界合作等科研项目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总他引5000+,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国际专利1项,10多项工业界转化应用,出版学术专著2部、英文学术著作2部,参编英文著作10部,获中国电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浙江省、天津市等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及行业奖励5项。
论坛:ZJU-UIUC联合论坛(工学+方向)
浙江大学博士后
张莉,现为浙江大学信电学院博士后,其于2022年获得浙江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张莉博士曾入选2022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她目前的研究方向为拓扑光学、拓扑声学及非厄米物理等。她参与研究的成果发表在Nature,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Bulletin以及Advanced Science等国内外顶级期刊上。相关论文被Physics、Physics world、Physorg、科学网等国内外媒体报道多次
论坛:
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教授、副院长,生物系首任系主任。广东省细胞微环境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骨矿研究学会(ASBMR)会士,国际华人骨研学会(ICMRS)候任主席,爱思唯尔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 (生物学),深圳市高层次引进人才(孔雀计划A类)
研究骨骼发育和疾病的相关分子基础。发表SCI文章142篇,CNS子刊9篇、IF大于10论文55篇、自然指数论文35篇、书章节等15章/篇、国际会议摘要85篇,总引用约14000次,总IF约1370, H指数58;主办多次骨科研究国际会议,国际大会及著名大学学术报告190余次。主持美国R01(多个)、R21、R03、国自然重大、重点、海外资深、NFSC-RGC项目,科技部973及重大专项课题。国际骨科研究大会获奖10余次;担任J Bone Miner Res及 J Biol Chem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的编委,担任约60个国际杂志的审稿人。担任中国、美国和意大利研究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100周年校庆优秀校友。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求是讲席教授
李祖毅博士现任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求是讲席教授。 他曾任伊利诺伊理工学院 (IIT) 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以及 IIT 加尔文电力创新中心副主任。 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电力系统的经济和安全运行、微电网和智能电网以及可再生能源并网。 他共同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校园微电网 IIT 微电网的设计、实施和运营。 李祖毅于1995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工程学士,1998年获得清华大学电气工程硕士,2002 年获得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博士。
论坛:ZJU-UIUC联合论坛(工学+方向)
助理教授
王一苇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助理教授,于2021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商学院,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本科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于2013年获得运筹学学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含服务与新零售运营管理,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成果发表在管理学顶刊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并有一系列其他论文在审。目前担任Management Science期刊的审稿人。
论坛:ZIBS Forum
浙江大学博士后
曹培超博士于2013年6月本科毕业于青岛大学,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22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22年9月,加入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接受博士后培训。研究领域主要为传热调控和热学超构材料。
论坛:
助理教授
罗玲利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助理教授。她在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战略管理,具体研究兴趣聚焦在企业行为战略、组织期望、地位和声誉等。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等国际学术期刊上。现担任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期刊编委成员
论坛:ZIBS Forum
副教授
汪凯,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副教授。他于2017年在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博士学位,并于2017年至2022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低碳城市气候设计,通风与空气质量,气候风险的减缓与适应等。
论坛:ZJU-UIUC联合论坛(工学+方向)
浙江大学博士后
张新岩博士于201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工程学士学位。2022年,他获得浙江大学工程博士学位。其现于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从事博士后的相关研究工作,并于今年参加潮涌计划研究项目。他对表面等离激元应用、时空调制超材料和扭曲体系光子学等研究方向有研究兴趣。
论坛:
浙江大学医学院特聘研究员
近年来主要围绕去免疫原性天然生物材料制备与骨肌系统再生修复的机理和应用转化,开展了跨学科交叉研究,以通讯/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Matter、Developmental Cell、Science Advances、JACS、Biomaterials等发表SCI论文30余篇,H指数2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培育、面上等项目3项。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ZJE助理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长聘讲师
Rob Young博士是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所和英国爱丁堡大学Usher研究所的终身讲师。2012年,他从牛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爱丁堡大学MRC人类遗传学单元、MRC IGMM进行了博士后研究。他的研究整合了基因组学和全人群数据集,以了解非编码基因组内基因边界外的变异如何驱动复杂的表型和疾病。他特别关注启动子,这是负责调控基因表达起始的非编码调控基因座,并且显著丰富了表型相关变体。他还发现,启动子经历了普遍的进化波动,并对这种重新布线可以告诉我们的关于个体、种群和物种之间的变异是如何产生并受到调控的信息感兴趣。
论坛:群体非编码调控图谱
ZJE助理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长聘讲师
Richard Sloan博士是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和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终身讲师。他于2007年从伦敦大学学院(UCL)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艾滋病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他在Barts和伦敦医学院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随后前往爱丁堡大学,继续在感染和路径医学部进行研究。他的研究领域是细胞内先天免疫,并试图了解逆转录病毒(如HIV)如何被先天免疫因子控制。最近,他还对人类基因组中的内源性逆转录因子(如LINE-1)如何与HIV等感染性逆转录病毒类似地受到先天免疫因子的控制感兴趣。总之,这项研究可能为新形式的抗病毒治疗铺平道路,提供对免疫和宿主细胞生物学的分子理解,并解释患者疾病易感性或逆转录病毒人畜共患病的模式。
论坛:ZJU-UoE联合论坛(生物医学+方向)
中山一院骨科研究所所长,广东省骨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ICORS-Fellow,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创新与转化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智能仿生生物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与金属生物材料及再生医学材料分会常委等。
从事骨关节疾病发病机理、生物材料和再生医学相关研究、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负责特立帕肽治疗下腰痛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取得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参与FDA注册医疗器械产品开发3件。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浙江大学在读博士
李民于201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目前,正在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他的研究兴趣是电磁波理论,折纸电磁结构,天线等。
论坛:
副教授
肖胜蓝博士目前担任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副教授。肖博士于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香港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肖博士长期从事室内环境中的疾病传播与防控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包括国自然青年在内的科研项目5项,在公共卫生及建筑环境交叉领域SCI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9篇JCR 1区期刊论文,论文被引用1500余次(Google Scholar)。肖博士因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工作方面的贡献,被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授予2021年度行政长官奖状。
论坛:ZJU-UIUC联合论坛(工学+方向)
助理教授
Jia Jia Lim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助理教授。研究与教学的领域包括供应链管理,新技术和企业之间协作的可持续性发展,企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等。她的研究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和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国际学术期刊上。担任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编委,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Data Systems审稿人。
论坛:ZIBS Forum
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生物医用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及其在药物递送、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方面。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Acc. Chem. Res., Nat. Nanotechnol.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4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部分任务。目前为BMEMat执行编辑,曾受邀担任Front. Chem.客座编辑。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博士后
周东博士现为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博士后,2015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曾在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担任讲师。面向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多学科交叉领域,特别是机器学习量化投资方面,积累了较为深厚的研究成果,现已发表论文12篇,专利授权17项。他目前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自然计算与数字智能城市专委会会员。
论坛:ZIBS Forum
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剑桥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化学系,师从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二代测序发明人David Klenerman爵士,主要从事先进生物成像和显微操作技术的研发以及该类技术在阿兹海默症和癌症病理等交叉学科当中的应用,包括贝塔淀粉样蛋白在免疫细胞上的定点投放与神经炎症的触发,T细胞在癌细胞上的定向接触与相互作用,单镜头光片显微镜和微纳定向投放与注射系统的搭建与应用等方向。在Advanced Material,Analytical Chemistry和Structure等杂志发表过多篇论文。同时李炳博士也在致力于科研成果的产品转化,创办了Campixel limited 科技初创公司,致力于单镜头光片显微镜和活细胞微纳操作系统的商业化。
论坛:ZJU-UoE联合论坛(生物医学+方向)
浙江大学在读博士
杨雨萌是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电子国际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研究生。202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获得工学学士学位;自2020年至今,主要致力于超材料、等离激元、拓扑电磁学等方向的研究。曾获2020年博士新生奖学金,多次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宇称时间对称性的奇异特性和广泛应用,她研究提出一种可用于调控空间波的辐射性反宇称时间对称等离子结构设计,将关于反宇称时间对称性的研究与应用从导波拓展至空间波系统。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已被自然通讯期刊正式接收。
论坛:
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张峻屹是日本广岛大学终身正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学出版的世界2%科学家。现任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运输规划学部联合主席,世界交通研究学会WCTRS COVID-19 Task Force联合主席,欧洲科研经费国际评审专家,50家以上SCI/SSCI杂志评审委员等,也曾担任国际交通行为研究学会IATBR理事,亚洲太平洋地区最大交通学会组织亚洲交通学会杂志Asian Transport Studies主编和TRB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包括交通规划、交通工程、城市与区域规划、环境与能源政策、健康与大流行病政策、星球健康、旅游政策、人的行为研究。截至2022年8月,他在Nature子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B/C/D、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Energy、Energy Policy、Tourism Management等高水平期刊共发表48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100余篇SCI/SSCI论文),发表专著6部,获得12次国际最优秀/优秀论文奖。
论坛:智慧城市论坛
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兼政策研究室主任
现任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第四、五、六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专家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运输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环保部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第六届、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先后当选过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主要从事公路规划、政策研究、公路枢纽规划、交通经济与管理、公路工程项目后评估以及可持续发展交通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及其他科研项目50余项,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完成的中国未来可持续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项目获2006年11月增培炎副总理颁发的中国环境与发展领域杰出贡献奖。指导博、硕士研究生150余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6部。
论坛:智慧城市论坛
博士后
梁田博士是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她2022年于台湾清华大学获得科技管理博士学位。她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大学技术转移和组织创业行为而展开。
论坛:ZIBS Forum
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MRC实验室研究负责人
Buzz studied Biochemistry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and obtained his PhD studying the cell division cycle with Paul Nurse at CRUK's London Research Institute. In 1997, 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he joined Norbert Perrimon’s lab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where he explored the control of cell shape and polarity in flies and in fly cells in culture using RNAi screening. Buzz returned to London in 2001 to establish his own group focu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cs, regulation and role of cell shape changes during cell division, development, and tumorigenesis. Then, in 2014, after proposing the “inside-out model"  with his cousin David Baum as a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 origin of eukaryotic cell organisation, the realisation that many of the core machines involved in eukaryote cell shape control were likely inherited from archaea led his team to shift its focus to questions of deep evolution. In 2020 he moved to the MRC-LMB in Cambridge, where his team is using archaea as model systems in which to identify and characterise conserved 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cesses that underpin eukaryotic cell biology in the hope of shedding new light on our evolutionary origins - putting the ‘inside-out model of eukaryogenesis” to the test.
论坛:The cell cycle inside-out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Fellow、国际骨科联合研究学会Fellow
长期从事运动系统损伤修复与再生研究2015-2021连续七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制定了国家行业标准3项,团体标准1项和卫生部管理规范1项国内最先开展了临床关节软骨组织工程移植,开展了蚕丝医用材料国际首个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并获得国内首个蚕丝材料的第三类医疗器械证。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2012年带领团队创建国内第一个生物医学专业并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华盛顿.欧强(Washington Ochieng)教授是世界顶级专家、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土木和环境工程系系主任,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在智能交通系统(ITS),地理信息工程(GIS),导航定位和空中交通管理(ATM)领域有着重要和持续的影响力。Ochieng教授在业内享有极高声誉,被业内顶级期刊GPS World评为全球受关注的高级专家。在智能交通领域,Ochieng教授关于利用空间信息、卫星导航和航位推算,在交通服务的无缝定位方面做出了原创性的创新研究,他的论文赢得了在地图匹配领域引用次数最多的地位。他对多个重要国际项目做出突出贡献,包括:欧洲的卫星导航系统和增强系统(GALILEO/EGNOS)设计、单一欧洲天空(Single European Sky)倡议以及导航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Ochieng教授是国际著名SCI期刊《GPS Solution》,《journal of navigation》,《地理信息工程》编委,2007年担任智能交通系统期刊智能车辆导航系统特约编辑。他共撰写及合作撰写了超过250篇论文报告,获得多个国家与国际奖项。
论坛:智慧城市论坛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主任,浙江大学骨科研究所所长,浙江省运动系统疾病研究与精准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骨科保健中心带头人,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骨科医师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肿瘤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骨转移瘤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肿瘤协会四肢工作委员会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肿瘤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骨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和骨肿瘤学组副组长,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骨肿瘤学组副组长。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副主编,《Orthopaedic Surgery》、《中华骨科杂志》和《JBJS (中文版)》编委,《中国骨肿瘤骨病杂志》通讯编委,《实用肿瘤杂志》常务编委。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和浙江省自然基金各2项,浙江省卫生厅重点项目1项,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教改项目1项,浙江大学MOOC项目骨科学2项。作为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50篇。在国际上较早提出了股骨上段重建骨盆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文章发表于骨科TOP期刊CORR上;在国际上首先提出表观遗传调控CXCL12在介导骨肉瘤肺转移及其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与机制,文章发表于Cancer Research上。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Tony Green studied medicin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nd University College Hospital, London), subsequently trained in haematology (Royal Free Hospital and Cardiff) and gained his PhD studying oncogenic retroviruses (ICRF, London 1987). Following a post-doctoral period studying haematopoiesis at the 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Melbourne), he moved to Cambridge in 1991 as a Wellcome Trust Clinical Senior Fellow and Honorary Consultant Haematologist. He was appointed Professor of Haemato-oncology in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 1999, served as Head of th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Haematology from 2000-2020, and served as Director of the Wellcome-MRC Cambridge Stem Cell Institute from 2016 until 2022.

His early research explored the transcriptional control of normal blood stem cells and more recently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such stem cells are subverted to cause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using the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as a tractable model. In work which spans basic, translation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he identified key causal mutations, described their biological consequences, led practice-changing clinical studies and discovered basic mechanisms of broad relevance for both cancer biology and cytokine signalling.

Tony has held multiple academic, clinical an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roles, both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has been appointed to visiting professorships at several universities, was elected Fellow of th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2001) and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Haematology Association (2015-2017). Recent awards include the Jean Bernard Award by the European Haematology Association (2020) and the Donald Metcalf award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2021).
论坛:ZJU-UoE联合论坛(生物医学+方向)
东风汽车公司原副总工程师、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首席总工程师、东风悦享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学士、硕士;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机械工程系博士。从事汽车整车开发和研究30多年,着重于车辆动力学、结构动力学,仿真分析。近10年,主要的工作是汽车技术战略发展研究。参与和主持制定了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的技术发展规划,参与筹建两个对整个汽车行业有重大影响力的汽车新技术研发企业: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奖励工作委员会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NVH分会副主任委员,底盘分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车辆动力学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特聘专家,湖北省特聘专家;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论坛:智慧城市论坛
 
 Prof. Ben Lehner is a Senior Group Leader in the Human Genetics program, Wellcome Sanger Institute, Co-founder and co-chair of EMBL-CRG Barcelona Collaboratorium for Modelling and Predictive Biology. He is also an ICREA Professor and Coordinator of the Systems and Synthetic Biology Program at the Centre for Genetic Regulation, Barcelona, Spain. His main interest is in transforming biology into a quantitative and predictive engineering science. Over the years, his lab has addressed many important questions in genetics including mutation interactions, incomplete penetrance,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mental noise and inter- and trans-generational epigenetic inheritance, etc. His innovative and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has been highly recognised and he was awarded many prestigious prizes, including The Eppendorf Award, The Genetics Society Balfour Prize, EMBO Gold Medal, and in 2017 he has become an EMBO Member.
论坛:维康桑格研究所
东风汽车公司原副总工程师、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首席总工程师、东风悦享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学士、硕士;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机械工程系博士。从事汽车整车开发和研究30多年,着重于车辆动力学、结构动力学,仿真分析。近10年,主要的工作是汽车技术战略发展研究。参与和主持制定了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的技术发展规划,参与筹建两个对整个汽车行业有重大影响力的汽车新技术研发企业: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奖励工作委员会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NVH分会副主任委员,底盘分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车辆动力学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特聘专家,湖北省特聘专家;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论坛: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膝关节外科主任,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评审专家、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运动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田径协会运动健康专家评聘工作组副组长、CFDA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无源植入物组长、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材料先进制造分会副主任委员。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重点项目牵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牵头人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牵头人。
专业特长1. 干细胞药物、组织工程支架、组织工程骨、组织工程半月板和组织工程软骨的研究、产品转化和产业化研究及其在软骨损伤修复、再生医学和运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 严重膝关节损毁的微创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技术和相关基础研究、全膝置换用人工膝关节常规设计和个性化设计及其微创精准手术工具设计、人工关节金属3D打印定制,及这些技术的临床应用的研究和产业化及临床应用研究。AI分层诊疗辅助系统研发。 3. 微创全膝置换手术机器人及系统的研发,及其在微创精准智能化全膝置换、远程虚拟+增强现实手术技术培训和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4.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的解剖学基础、组织学基础、AI 辅助诊断系统、手术技术、影像学转归、临床效果、临床评估方法、手术器械改良、固定装置研发和创新设计的相关基础、临床及工程学研究,以及重建韧带用人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的产业化及其推广。以及基于这些技术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机器人、远程虚拟+增强现实手术技术教学和手术技术培训相关研究。 5.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临床诊断和AI辅助诊断、半月板修复、半月板移植、组织工程半月板的手术技术、手术器械、影像学特征的相关基础、临床及工程学研究,以及重建切除半月板用人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物和组织工程半月板的产业化及其推广。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
负责浙江大学学校实验室与设备资产管理、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实验室安全等方面的工作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阿里云副总裁
张磊博士负责阿里云产业智能核心技术体系建设,城市大脑、交通物流、汽车与自动驾驶云、自然资源等行业的产品与解决方案研发以及统筹交通物流行业全面经营管理工作。加入阿里云之前,张博士任全球知名高校正教授、杰出讲席教授、全国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主任、和交通研究院院长;在大数据驱动的城市规划、交通运输、产业数字化、和复杂系统分析等专业领域发表了多部专著和300多篇国际顶级期刊及顶会论文。张博士曾任全球交通和土地利用学会秘书长、国际运筹与管理协会交通与物流分会学术主席、并多次荣获国际科研重量级奖项。
论坛:
阿里云副总裁
张磊博士负责阿里云产业智能核心技术体系建设,城市大脑、交通物流、汽车与自动驾驶云、自然资源等行业的产品与解决方案研发以及统筹交通物流行业全面经营管理工作。加入阿里云之前,张博士任全球知名高校正教授、杰出讲席教授、全国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主任、和交通研究院院长;在大数据驱动的城市规划、交通运输、产业数字化、和复杂系统分析等专业领域发表了多部专著和300多篇国际顶级期刊及顶会论文。张博士曾任全球交通和土地利用学会秘书长、国际运筹与管理协会交通与物流分会学术主席、并多次荣获国际科研重量级奖项。
论坛: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长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浙江省特聘专家现任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副主任,良渚实验室冷冻电镜设施主任。
聚焦参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GPCR结构药理学、探究GPCR激活机制、功能选择性信号转导调控机制与精准干预手段发现等方向。首次突破性地使用冷冻电镜技术获得了GPCR信号转导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已发表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论文50余篇,包括Nature (8)、Science (2)、Cell、Cell Research (5)、Molecular Cell (3)、Nature Chemical Biology等。工作受到国际同行广泛关注,获F1000推荐十余次,高被引论文10余篇;曾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22),树兰医学青年奖(2022),中国医学重大进展(2019),浙江大学十大学术进展(2021)。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技术平台执行副主任,成像分平台和神经科学分平台负责人
2006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药理专业。 2010-2012,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分子生物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脑损伤的炎症机制。研究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浙江省分析测试基金等资助。回国后负责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从事神经科学和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研究。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科研主管
负责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基金申报管理,科研成果转化与管理,公共技术平台支撑及管理和实验室安全管理,联络浙江大学国际校区、主校区和浙二医院的科研部门。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副院长、教育部脑与脑际融合前沿科学中心副主任、卫健委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科技部光电科技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担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常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显微仪器分会理事等,入选国家和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博导。
主要研究生物医学光子学和脑机接口,包括光学显微成像、神经光调控等技术和设备研发,以及人工智能数据处理。在Nature Photonics、Molecular Psychiatry、PNAS、Theranostics、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成果累积被Science、Nature Reviews Physics 、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Photonics引用20余次,其中1项成果被Science综述文章引用,并高度评价为“开启了新一代显微技术的大门”;2项成果被Nature Reviews Physics [1-18 (2020)]引用并做大篇幅报道。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面上、省重点研发(择优委托)、省杰青等项目。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骨外科教授,肌肉与骨骼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美国骨学会专业杂志“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骨及矿物质研究》)资深副主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
曹旭博士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骨科教授,骨外科的Lee Riley教授,并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肌肉骨骼研究中心的主任。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骨重塑、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是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中南大学运动医学科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暨创伤学博士。现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器官损伤衰老与再生医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国际华人骨研学会(ICMRS)运动医学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运动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升华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运动医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湖南省重点学科运动医学的学科带头人
长期以来从事运动系统的损伤与康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具有运动医学专业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及时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前沿发展动态,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良好的科研教学工作能力。在运动创伤、运动康复、运动营养、运动医务监督方面有较高的造诣。特别是在利用各类生物物理刺激方法促进运动系统损伤愈合的临床和基础方面,如利用低强度脉冲超声刺激(Low 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 stimulations,LIPUS)、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组合磁场(Combined Magnetic Field,CMF)等各类物理治疗方法促进骨-肌腱连接点的损伤愈合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采用独特的运动康复技术治疗运动医学临床上常见的骨-肌腱连接点损伤疾病,如网球肘、肩周炎、肩袖损伤、肱二头肌腱损伤、股四头肌肌腱损伤、髌韧带损伤、髌腱炎、跟腱断裂、跟腱炎等疾病取得良好疗效。

吕红斌教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他国际、国家、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各类科研经费资助近1500余万元。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 以第一完成人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各1项。2005年竞争性获得了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骨肌肉关节研究基金AO Research Fund 的资助,这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次以主申请人身份成功获得该基金的资助。2010年在美国新奥尔良举行的第56届骨科研究年会上(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y年会是本专业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获得New Investigator Recognition Award(新研究者识别奖)。2012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第58届骨科研究年会(ORS)任“Tendon and Ligament:Biology& Development”分会场主席。2017年在美国圣地亚哥ORS年会上荣膺“2016 Excellence in Basic Science Award”(骨科最佳基础研究大奖)。年均在国外举行的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3次以上。迄今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余篇,主编专著2本,参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各1本。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培养及联合培养博士生20位,硕士生50余位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骨科行政副主任,研究员、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中组部第20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援疆);现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行政副主任,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擅长组织粘连的研究和临床防治,在Adv Mater、Adv Sci和Nat Commun等发表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面上项目等课题;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曙光计划、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等人才计划;专利授权17项,已转化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3),以及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R2)等。任国际骨矿研究协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青委会基础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显微外科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等。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助理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是揭示肌肉骨骼疾病(骨关节炎、肌腱病和肉瘤)的分子机制,并制定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策略。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Tenure-track助理教授。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青年学习成才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杰出研究奖、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人类基因组研究所杰出员工奖等奖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信号通路在遗传发育和人类疾病中的作用和功能,聚焦于骨骼/结缔组织系统和疾病。迄今在Nature、Nature Genetics、Developmental Cell、Cell Research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被引用超过1400余次。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助理
主要从事运动医学领域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8项(青年、面上项目和6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获得9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发明人排名前三),在国际专业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21篇,其中IF>10的5篇,10>IF>5有10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15.8分,包括Advances Science, Nano micro letter, Small, Chemistry of Materials, Biomaterials, Nano Research ,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Nanoscale,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和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等。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曾任职美国芝加哥Rush大学生物化学系系主任,终身教授,讲席教授。
骨关节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主要以基因敲除 (Knockout) 和基因敲入(Knockin)小鼠为动物模型研究骨关节炎、強直性脊柱炎、以及遗传性骨病等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并探讨Wnt/β-catenin、TGF-β和AMPK等相关信号通路在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在此研究基础上,开发治疗骨关节相关疾病的新药,并探讨其临床转化应用。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任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镜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2008-2010年受国家公派全额资助赴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骨科完成博士课题,专攻膝关节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膝关节运动损伤的微创关节镜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下肢畸形矫形术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论文近30篇,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奖项3次,先后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及“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等。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主任医师,国家优青,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青联委员(医药卫生界别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青联医药卫生界别 主任委员;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主任医师。
临床方向:成人重建外科(关节置换、关节重建成形)和运动医学(关节镜及其康复)。擅长运动医学及关节外科疾病的诊治,同时掌握关节镜下治疗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成形等微创手术,以及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每年完成关节置换约400例,运动医学相关手术200例。并开展了多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科研业绩:根据骨性关节炎遗传学特质和软骨损伤修复的基础应用研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创新,迄今共发表英文论文110篇,包括 ACS Nano、Angew Chem Int Ed Engl、Science Advances、Nano research、Nat Med、Nat Genet等。发表SCI论文共被引用1890次,每年平均被引135.0次,H指数23。主持NSFC优秀青年项目1项,专项项目1项,面青项目3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获得 2014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基础研究奖一等奖;2018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关节病科行政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现任国际骨性关节炎协会(OARSI)out-reach 执行委员。
蒋青,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运动医学与成人重建外科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国际关节炎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关节镜术、高难度全膝关节置换术和高难度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和股骨头坏死,现每年开展关节外科手术例数局江苏省首位。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4项、市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目前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市级科研项目6项。目前主攻方向为人工关节外科技术、关节软骨修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及人工关节术后感染的手术治疗。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助理教授
方菲博士是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Leni and Peter W. May骨科的助理教授。方博士擅长于肌腱力学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线索破译。方博士的目标是将研究成果与组织工程和细胞疗法相结合,以促进肌肉骨骼组织的再生,重点是肌腱、韧带和半月板。
论坛: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主论坛

ZJU-UoE 联合论坛(生物医学+方向)

ZJE联合学院院长 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浙江大学医学院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生物医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 医疗数据产业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医学会分子医学分会筹备组成员、浙江省疾病蛋白质组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大学病理学与法医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学科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浙江省级人才计划领军人才、浙江省“151”工程等人才项目。曾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主攻肺损伤与修复、区域免疫及炎癌微环境、复杂疾病表型组研究等,近年 来先后获得科技部973 、蛋白质重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资助等,主要代表性研究成果在Science、Cell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发表。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
James Whelan教授是植物线粒体生物学领域的国际领先专家,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研究涉及线粒体生物发生、功能、线粒体信号传导以及线粒体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中的作用。他在“植物能量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解析了植物代谢的资源分配以实现生长和胁迫反应问题。
James Whelan目前已获得超过1亿澳元的竞争性研究资助,发表270余篇期刊文章(h指数95)。两次被评为汤森路透高被引学者(2016,2022)、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全球年度引用前50位(2009、2015)。2022年入选浙江省鲲鹏计划,并荣获长江讲席教授称号。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
2009年获得马里兰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马里兰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加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秀丽线虫和斑马鱼为主要模式动物,致力于血红素代谢和红细胞发育的研究,阐明了血红素稳态和铁离子吸收转运的多个重要调控机制,主要成果发表于Nature、Cell、Cell Metabolism、Blood等期刊。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
Dr. Chan于2008年在英国赫尔大学获得生物科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锥虫相关的研究工作。2010年加入英国癌症研究中心曼彻斯特研究所Iain Hagan教授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真核生物中心体在细胞周期中的作用。2018年加入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ZJE)担任助理教授,致力于研究中心体异常对癌症细胞周期的影响。

中心体缺陷常见于人类癌症,在小鼠动物模型中,中心体功能障碍可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但中心体缺陷导致肿瘤细胞周期失调的分子机制还尚未阐明。本实验室主要采用CRISPR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来构建相关突变体和带有内源性荧光报告基因的细胞系,并使用活细胞成像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如机器学习和定量图像分析),以定量和定性的方式研究细胞状态的变化。同时我们结合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方法,以揭示在癌症细胞中失控的信号网络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
袁渊博士毕业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随后加入美国南加州大学颅颌面分子生物中心(CCMB)从事博士后研究员工作。实验室研究方向为颅颌面发育,颅神经嵴细胞分化调控及稳态维持,组织损伤的修复与再生。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任第一类“百人计划”研究员
王勇博士曾任哥本哈根大学生物系助理教授,2021年7月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任第一类“百人计划”研究员。先后师从分析化学家汪尔康院士、物理学家汪劲教授和计算生物学家Kresten Lindorff-Larsen教授,在计算生物物理领域得到了良好而系统的交叉学科训练。2013年获博士全额奖学金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求学,2016和2020年分别获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短期访问奖学金和欧盟高性能超算国际访问奖赴苏黎世联邦理工和德国哥廷根马克思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交流访问。目前担任Frontiers in Physics、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等国际期刊生物物理、生物建模和模拟方向的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以及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杂志的青年编委。 王勇课题组以多尺度建模和增强采样算法为主要研究手段,开发整合计算结构生物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大分子机器(比如细菌分子马达机器、ATP驱动跨膜转运蛋白、免疫补体系统等)的纳米尺度的生物物理机制。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院长助理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专业和运动医学专业 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院长助理。研究方向:肌腱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成果共发表60余篇肌腱研究领域SCI文章,被引 3000余次,SCI H指数31,全部在国内完成。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含共同)在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Science 、Biomaterials 、Cell Death Differentiation 、Cell Reports等发表SCI论文20余篇,篇均他引50余次,包括一篇 ESI 前 1%高引用论文,单篇最高他引400余次。相关研究成果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3/5),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4/7)。获得授权专利3项,参编英文书籍3部和中文著作1部。
ZJE助理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长聘讲师
Rob Young博士是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所和英国爱丁堡大学Usher研究所的终身讲师。2012年,他从牛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爱丁堡大学MRC人类遗传学单元、MRC IGMM进行了博士后研究。他的研究整合了基因组学和全人群数据集,以了解非编码基因组内基因边界外的变异如何驱动复杂的表型和疾病。他特别关注启动子,这是负责调控基因表达起始的非编码调控基因座,并且显著丰富了表型相关变体。他还发现,启动子经历了普遍的进化波动,并对这种重新布线可以告诉我们的关于个体、种群和物种之间的变异是如何产生并受到调控的信息感兴趣。
ZJE助理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长聘讲师
Richard Sloan博士是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和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终身讲师。他于2007年从伦敦大学学院(UCL)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艾滋病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他在Barts和伦敦医学院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随后前往爱丁堡大学,继续在感染和路径医学部进行研究。他的研究领域是细胞内先天免疫,并试图了解逆转录病毒(如HIV)如何被先天免疫因子控制。最近,他还对人类基因组中的内源性逆转录因子(如LINE-1)如何与HIV等感染性逆转录病毒类似地受到先天免疫因子的控制感兴趣。总之,这项研究可能为新形式的抗病毒治疗铺平道路,提供对免疫和宿主细胞生物学的分子理解,并解释患者疾病易感性或逆转录病毒人畜共患病的模式。
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剑桥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化学系,师从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二代测序发明人David Klenerman爵士,主要从事先进生物成像和显微操作技术的研发以及该类技术在阿兹海默症和癌症病理等交叉学科当中的应用,包括贝塔淀粉样蛋白在免疫细胞上的定点投放与神经炎症的触发,T细胞在癌细胞上的定向接触与相互作用,单镜头光片显微镜和微纳定向投放与注射系统的搭建与应用等方向。在Advanced Material,Analytical Chemistry和Structure等杂志发表过多篇论文。同时李炳博士也在致力于科研成果的产品转化,创办了Campixel limited 科技初创公司,致力于单镜头光片显微镜和活细胞微纳操作系统的商业化。
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MRC实验室研究负责人
Buzz studied Biochemistry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and obtained his PhD studying the cell division cycle with Paul Nurse at CRUK's London Research Institute. In 1997, 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he joined Norbert Perrimon’s lab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where he explored the control of cell shape and polarity in flies and in fly cells in culture using RNAi screening. Buzz returned to London in 2001 to establish his own group focu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cs, regulation and role of cell shape changes during cell division, development, and tumorigenesis. Then, in 2014, after proposing the “inside-out model"  with his cousin David Baum as a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 origin of eukaryotic cell organisation, the realisation that many of the core machines involved in eukaryote cell shape control were likely inherited from archaea led his team to shift its focus to questions of deep evolution. In 2020 he moved to the MRC-LMB in Cambridge, where his team is using archaea as model systems in which to identify and characterise conserved 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cesses that underpin eukaryotic cell biology in the hope of shedding new light on our evolutionary origins - putting the ‘inside-out model of eukaryogenesis” to the test.
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Tony Green studied medicin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nd University College Hospital, London), subsequently trained in haematology (Royal Free Hospital and Cardiff) and gained his PhD studying oncogenic retroviruses (ICRF, London 1987). Following a post-doctoral period studying haematopoiesis at the 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Melbourne), he moved to Cambridge in 1991 as a Wellcome Trust Clinical Senior Fellow and Honorary Consultant Haematologist. He was appointed Professor of Haemato-oncology in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 1999, served as Head of th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Haematology from 2000-2020, and served as Director of the Wellcome-MRC Cambridge Stem Cell Institute from 2016 until 2022.

His early research explored the transcriptional control of normal blood stem cells and more recently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such stem cells are subverted to cause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using the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as a tractable model. In work which spans basic, translation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he identified key causal mutations, described their biological consequences, led practice-changing clinical studies and discovered basic mechanisms of broad relevance for both cancer biology and cytokine signalling.

Tony has held multiple academic, clinical an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roles, both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has been appointed to visiting professorships at several universities, was elected Fellow of th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2001) and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Haematology Association (2015-2017). Recent awards include the Jean Bernard Award by the European Haematology Association (2020) and the Donald Metcalf award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2021).
 
 Prof. Ben Lehner is a Senior Group Leader in the Human Genetics program, Wellcome Sanger Institute, Co-founder and co-chair of EMBL-CRG Barcelona Collaboratorium for Modelling and Predictive Biology. He is also an ICREA Professor and Coordinator of the Systems and Synthetic Biology Program at the Centre for Genetic Regulation, Barcelona, Spain. His main interest is in transforming biology into a quantitative and predictive engineering science. Over the years, his lab has addressed many important questions in genetics including mutation interactions, incomplete penetrance,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mental noise and inter- and trans-generational epigenetic inheritance, etc. His innovative and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has been highly recognised and he was awarded many prestigious prizes, including The Eppendorf Award, The Genetics Society Balfour Prize, EMBO Gold Medal, and in 2017 he has become an EMBO Member.

ZJU-UIUC 联合论坛(工学+方向)

教授,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乐孜纯,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浙江省光电信息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浙江工业大学光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光学工程学科负责人。
长期从事光电信息采集、传输、检测和成像相关的器件和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和省部计划项目。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2015)、浙江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2012)、中国专利优秀奖(2013)、中国侨界(创新团队)贡献奖(2012)。发表期刊学术论文100+,出版著作6部(其中2部英文专著)。授权发明专利100+,其中15+中国发明专利直接转让或者签订实施许可合同在企业进行产业化。获得国家发明创业人物奖(2014)、浙江省五一巾帼标兵(2013)、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008)等个人荣誉。
助理教授/助理院长
胡博士在中国清华大学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并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William P. King)。他在IBM T. J. Watson研究中心担任将近三年的博士后研究员。他的研究集中在先进纳米制造技术、仿生学微纳传感器,集成纳米技术的芯片实验室技术。他领导了多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项目,并在22个不同的国际杂志期刊上发表了41篇同行评议的期刊论文,涵盖了工程,力学,化学和生物。并申请了26项美国专利(16项授权)和6项中国发明专利(3项受权)。其中一项已经转化为科技公司。胡博士目前在ZJUI学院领导纳米制造和仿生学实验室
研究员
杨皓程博士本科与研究生均就读于浙江大学,导师为徐志康教授,于2012年和2017年获得工学学士与理学博士学位,随后赴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并于2018年底加入中山大学,任副教授,2022年12月入职浙江大学高分子系“百人计划”研究员。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聚合物膜的表界面工程及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应用。已发表SCI论文80余篇,引用6000余次,H因子41,担任Adv. Energy Sustain. Res., Sustain. Horizon.等期刊编委。
研究员
宋少飞,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2018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烯烃催化聚合及功能化研究。2018年9月至2022月9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Mitchell A. Winnik。主要从事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及功能纳米高分子材料的制备。
研究员
李颀博士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高分子系,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化学博士学位,近三年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即将入职浙江大学。李颀博士长期从事无机纳米材料, 无机有机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复合材料的微纳3D打印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
教授
杨强,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英国伦敦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优等硕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维多利亚大学短期访问学者。九三学社社员(浙江省委委员、省科技专委会委员、浙江大学校委会委员)、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先进电气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英国计算机学会会士、IEEE高级会员,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人工智能与电气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能源行业电网设备智能巡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慧能源专委会委员、江苏省物联网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浙江省高层次留学回国工作人员,主持和承担欧盟IST、英国EPSRC、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863/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尖兵-领雁科技攻关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工业界合作等科研项目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总他引5000+,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国际专利1项,10多项工业界转化应用,出版学术专著2部、英文学术著作2部,参编英文著作10部,获中国电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浙江省、天津市等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及行业奖励5项。
求是讲席教授
李祖毅博士现任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求是讲席教授。 他曾任伊利诺伊理工学院 (IIT) 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以及 IIT 加尔文电力创新中心副主任。 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电力系统的经济和安全运行、微电网和智能电网以及可再生能源并网。 他共同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校园微电网 IIT 微电网的设计、实施和运营。 李祖毅于1995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工程学士,1998年获得清华大学电气工程硕士,2002 年获得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博士。
副教授
汪凯,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副教授。他于2017年在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博士学位,并于2017年至2022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低碳城市气候设计,通风与空气质量,气候风险的减缓与适应等。
副教授
肖胜蓝博士目前担任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副教授。肖博士于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香港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肖博士长期从事室内环境中的疾病传播与防控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包括国自然青年在内的科研项目5项,在公共卫生及建筑环境交叉领域SCI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9篇JCR 1区期刊论文,论文被引用1500余次(Google Scholar)。肖博士因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工作方面的贡献,被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授予2021年度行政长官奖状。
东风汽车公司原副总工程师、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首席总工程师、东风悦享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学士、硕士;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机械工程系博士。从事汽车整车开发和研究30多年,着重于车辆动力学、结构动力学,仿真分析。近10年,主要的工作是汽车技术战略发展研究。参与和主持制定了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的技术发展规划,参与筹建两个对整个汽车行业有重大影响力的汽车新技术研发企业: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奖励工作委员会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NVH分会副主任委员,底盘分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车辆动力学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特聘专家,湖北省特聘专家;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阿里云副总裁
张磊博士负责阿里云产业智能核心技术体系建设,城市大脑、交通物流、汽车与自动驾驶云、自然资源等行业的产品与解决方案研发以及统筹交通物流行业全面经营管理工作。加入阿里云之前,张博士任全球知名高校正教授、杰出讲席教授、全国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主任、和交通研究院院长;在大数据驱动的城市规划、交通运输、产业数字化、和复杂系统分析等专业领域发表了多部专著和300多篇国际顶级期刊及顶会论文。张博士曾任全球交通和土地利用学会秘书长、国际运筹与管理协会交通与物流分会学术主席、并多次荣获国际科研重量级奖项。

ZIBS 学术论坛

教授
邱慈观教授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金融学博士,目前是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的教授、可持续金融学科发展基金的学术主任。邱教授曾参与的研究课题甚多,主要在ESG投资、气候金融、可持续性评级、影响力投资、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等领域.
教学方面,邱教授在MF、MBA、EMBA、DBA等项目开课并多次获教学卓越奖,并开发多个哈佛教学案例。
研究方面,邱教授著有《可持续金融》、《新世纪的ESG金融》、《公司治理》、《公司理财的十二堂课》、《商业伦理》等书,并在 Management Review、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她是中华企业伦理协进会的创始理事、Sustainable Finance Forum的联合创始人,以及中国ESG30论坛的成员,也是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中证指数等机构的绿色金融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成员。
教授
孙文光,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8年博士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师从著名统计学家、COPSS奖获得者蔡天文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范围多重假设检验,选择性推断,经验贝叶斯方法,迁移学习,机器学习的公平性,统计决策理论。
回国前任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马绍尔商学院终身正教授,数据科学与运筹学系博士培养项目主任(主管统计,运筹和信息系统三个学科),马绍尔商学院全日制工商管理项目教学主要负责人。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教授奖(CAREER AWARD),南加大马绍尔商学院杰出研究奖。2018年在英国皇家统计学会期刊发表讨论文章(Discussion Paper)并受邀到英国皇家统计学会做报告。担任JRSS-B(英国皇家统计会刊)以及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多元统计分析)的副主编。四次作为主要负责人获得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基金。
“百人计划”研究员、副教授
赵瑜佩,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硕导;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现任国际传播学会流行媒体与文化分会主席,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电子竞技分会主席;元宇宙产业与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近几年重点聚焦在国际传播、电竞、数字人/数字孪生等方面。
教授
文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教授。从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在日本NTT通信科学实验室美国NASA软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之后成为入职东京理工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在访问斯坦福大学期间,参与美国国防部的身份认证(CAC)项目,担任首席安全架构师,负责管理美国联邦政府个人身份识别和验证(PIV)项目实施。文武博士还在硅谷共同创立了第一家提供央行数字货币解决方案的公司eCurrency,并与人行数研所合作,设立国际电信联盟数字法定货币焦点组并任主席,与陈宝山教授合著了《法定数字货币》,由人民金融出版社出版。
副教授
万峰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副教授,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讲师、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担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创新管理、产业集群和竞争战略。研究成果发表在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Technovation、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国际学术期刊上。
助理教授
雷李楠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企业创新与战略管理研究。针对数字化、全球化情境下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隐形冠军的超越追赶,提出了实现企业跨越式成长的战略构型。研究成果发表在在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管理世界》、《管理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
助理教授
李渊琦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专业,曾在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资产管理部负责FOF宏观策略研究,并曾参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等相关课题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为金融科技、绿色金融、行为金融、商业模式等。
助理教授
王一苇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助理教授,于2021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商学院,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本科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于2013年获得运筹学学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含服务与新零售运营管理,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成果发表在管理学顶刊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并有一系列其他论文在审。目前担任Management Science期刊的审稿人。
助理教授
罗玲利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助理教授。她在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战略管理,具体研究兴趣聚焦在企业行为战略、组织期望、地位和声誉等。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等国际学术期刊上。现担任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期刊编委成员
助理教授
Jia Jia Lim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助理教授。研究与教学的领域包括供应链管理,新技术和企业之间协作的可持续性发展,企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等。她的研究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和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国际学术期刊上。担任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编委,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Data Systems审稿人。
博士后
周东博士现为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博士后,2015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曾在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担任讲师。面向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多学科交叉领域,特别是机器学习量化投资方面,积累了较为深厚的研究成果,现已发表论文12篇,专利授权17项。他目前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自然计算与数字智能城市专委会会员。
博士后
梁田博士是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她2022年于台湾清华大学获得科技管理博士学位。她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大学技术转移和组织创业行为而展开。

新型光电与能源器件专场

浙江大学研究员
王伟烈于2018年加入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 (ZJU-UIUC联合学院)。博士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联合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工程热物理(实验与模拟)、新能源等,论文发表在 Nature Materials、ACS Nano、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学术期刊。
浙江大学研究员
2012年和2017年分别获浙江大学工学学士、博士学位,2020年加入浙大材料学院薄膜组,主持溶液工艺发光二极管(LED)材料与器件研究,开发量子点与钙钛矿发光材料和显示器件。研究成果荣获2014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并撰写成<溶液法技术及发光器件的制备>一个章节,被编入国家级规划教材《半导体薄膜技术与物理》(第三版);同时得到TCL集团、京东方、三星电子等显示厂商的广泛关注和应用,TCL董事长李东升先生在SID演讲中专门提到显示产业浪潮中我们所贡献的中国力量,有力推动了量子点打印显示的产业化进程。至今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Nat. Commun.、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Energy Lett.等期刊发表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4篇,SCI他引4000余次,获中国/美国发明专利3/1项,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浙江大学启真优秀青年学者。
浙江大学博士后
邓云洲于2021年在浙江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他目前为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并将加盟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进一步研究。邓云洲博士的研究聚焦于基于溶液工艺发光二极管器件中的基元过程。他利用先进的光谱表征与仿真模拟手段,探索了量子点电致发光过程中的激子形成动力学及其效率损失机制。他的代表性工作发表于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and npj Flexible Electronics等高影响力期刊,并主持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项目。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员
杨得鑫分别于2012年和2016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取得学士和博士学位。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2014-2015);浙江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2019-2022)。2020年入选首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就职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主要从事钙钛矿材料的磁电、磁-弹和光电等性能的研究工作。近5年主持并顺利结题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培育专项1项,参与省杰青项目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件。截止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3篇,其中Nat. Commun. 1 篇,Phys. Rev. B 4 篇,Adv. Funct. Mater. 1 篇,J. Mater. Chem. C 2篇。
浙江大学研究员
张梦,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导。张梦于2016年获得浙江大学博士学位,于2017-2022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先后担任博士后与研究员,并于2022年9月入职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梦的研究聚焦于光电子能源器件及集成系统的设计与构建,是光电、能源、材料与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燃料的制备。张梦研究员在近5年共发表SCI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共一)及通讯作者身份在Advanced Material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Chemical Review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应邀担任期刊Materials Horizons的Community Board,并担任Nano Energy,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Materials Horizons等多个期刊的审稿人。
西湖大学分子科学公共实验平台任谱学分析工程师
赖润晨博士201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研究方向为胶体量子点的溶液法制备工艺和纳米晶体生长动力学。毕业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方向为基于量子点、钙钛矿等新型半导体材料的光电能量转化体系的激发态光谱动力学。2022年9月加入西湖大学分子科学公共实验平台任谱学分析工程师,主管时间分辨光谱设施。

肌肉骨骼系统专场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医工所副所长、转化医学中心执行主任、广东省生物医用材料增材制造工程实验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骨科植入性功能材料的研发和临床转化应用,研究成果在Biomaterials、Bioactive Materials、ACS Nan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杂志发表论文50篇。研究成果“含镁高分子可降解骨修复材料”实现技术产业转化,通过NMP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承担国自然优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863”青年科学家项目,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等重要项目。获中国专利奖,深圳市技术发明奖和日内瓦发明奖等荣誉。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研究员
长期从事骨骼发育与稳态调节及骨相关疾病研究。国际华人骨科研究协会(ICMRS)终身会员,国际华人骨科研究协会青年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免疫学会广东省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创新与转化学组青年委员会副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运动损伤委员会基础研究和医工结合学组副组长 。担任《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Bone Research》、 《Aging Cell》、《Acta Pharmacol Sin》等杂志审稿人 。国自然基金委函评(优青、重点、面上等)、会评(面上、地方、青年、区域联合重点等)专家。广东省及湖南省杰青、优青等项目评审专家。主持或参与国自然重点项目、重大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及青年基金、科技部重大专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科创委基础研究项目等。相关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Aging》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Diabetes》、《Bone Research》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CI Insight》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文章31篇,参编专著两部,获批发明专利3项。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不同应用的统计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研究。已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一作/通讯高水平SCI研究论文180多篇,出版3本中文专著,1本本科生教材,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级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浙江省首届青年科技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获得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首届青年女科学家奖等十余项学术奖项。担任《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的Senior Editor、《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Neurocomputing》等三本国际期刊编委和《控制与决策》等三本国内期刊的编委。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系统退行性病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Cell Metab、J Clin Invest、Nat Commu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SCI论文总被引2200余次。主持国家级课题项目5项。荣获“美国ASMBR Young Investigator奖、国际华人骨研学会ICMRS Webster Jee Young Investigator奖、中华医学会骨科基础研究二等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荣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骨科研究所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骨科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Mayo Clinic骨科生物力学实验室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材料生物力学分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分会委员。主持“863”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全国高校教材1部、参编(译)专著6部,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主研完成的成果获首届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兼任国际牙医师学院Fellow,
Frontiers in Dental Medicine副主编,Nano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及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编委;长期致力于仿生纳米材料与颅颌面组织再生的研究,在组织形成机理、仿生纳米材料制备及缺损组织再生效率上做出创新发现与重要突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Today等发表学术论文62篇;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Web of Science高被引论文;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4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转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获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第一届全国口腔优秀青年、国际牙科研究会William J. Gies奖等国内国际学术奖励27项。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广东省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国家杰青,
主要从事:(1)骨与关节退行病变的机制;(2)骨与软骨组织损伤与修复的研究。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杰青等项目1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Dev Cell、Nat Aging、Blood、PNAS、Ann Rheum Dis、Adv Sci、J Cell Biol、Nat Commun、PLOS Genet等期刊上发表论文95篇,论文他引4500多次,入选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
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教授、副院长,生物系首任系主任。广东省细胞微环境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骨矿研究学会(ASBMR)会士,国际华人骨研学会(ICMRS)候任主席,爱思唯尔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 (生物学),深圳市高层次引进人才(孔雀计划A类)
研究骨骼发育和疾病的相关分子基础。发表SCI文章142篇,CNS子刊9篇、IF大于10论文55篇、自然指数论文35篇、书章节等15章/篇、国际会议摘要85篇,总引用约14000次,总IF约1370, H指数58;主办多次骨科研究国际会议,国际大会及著名大学学术报告190余次。主持美国R01(多个)、R21、R03、国自然重大、重点、海外资深、NFSC-RGC项目,科技部973及重大专项课题。国际骨科研究大会获奖10余次;担任J Bone Miner Res及 J Biol Chem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的编委,担任约60个国际杂志的审稿人。担任中国、美国和意大利研究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100周年校庆优秀校友。
浙江大学医学院特聘研究员
近年来主要围绕去免疫原性天然生物材料制备与骨肌系统再生修复的机理和应用转化,开展了跨学科交叉研究,以通讯/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Matter、Developmental Cell、Science Advances、JACS、Biomaterials等发表SCI论文30余篇,H指数2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培育、面上等项目3项。
中山一院骨科研究所所长,广东省骨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ICORS-Fellow,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创新与转化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智能仿生生物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与金属生物材料及再生医学材料分会常委等。
从事骨关节疾病发病机理、生物材料和再生医学相关研究、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负责特立帕肽治疗下腰痛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取得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参与FDA注册医疗器械产品开发3件。
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生物医用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及其在药物递送、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方面。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Acc. Chem. Res., Nat. Nanotechnol.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4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部分任务。目前为BMEMat执行编辑,曾受邀担任Front. Chem.客座编辑。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Fellow、国际骨科联合研究学会Fellow
长期从事运动系统损伤修复与再生研究2015-2021连续七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制定了国家行业标准3项,团体标准1项和卫生部管理规范1项国内最先开展了临床关节软骨组织工程移植,开展了蚕丝医用材料国际首个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并获得国内首个蚕丝材料的第三类医疗器械证。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2012年带领团队创建国内第一个生物医学专业并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主任,浙江大学骨科研究所所长,浙江省运动系统疾病研究与精准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骨科保健中心带头人,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骨科医师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肿瘤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骨转移瘤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肿瘤协会四肢工作委员会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肿瘤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骨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和骨肿瘤学组副组长,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骨肿瘤学组副组长。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副主编,《Orthopaedic Surgery》、《中华骨科杂志》和《JBJS (中文版)》编委,《中国骨肿瘤骨病杂志》通讯编委,《实用肿瘤杂志》常务编委。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和浙江省自然基金各2项,浙江省卫生厅重点项目1项,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教改项目1项,浙江大学MOOC项目骨科学2项。作为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50篇。在国际上较早提出了股骨上段重建骨盆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文章发表于骨科TOP期刊CORR上;在国际上首先提出表观遗传调控CXCL12在介导骨肉瘤肺转移及其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与机制,文章发表于Cancer Research上。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膝关节外科主任,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评审专家、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运动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田径协会运动健康专家评聘工作组副组长、CFDA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无源植入物组长、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材料先进制造分会副主任委员。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重点项目牵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牵头人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牵头人。
专业特长1. 干细胞药物、组织工程支架、组织工程骨、组织工程半月板和组织工程软骨的研究、产品转化和产业化研究及其在软骨损伤修复、再生医学和运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 严重膝关节损毁的微创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技术和相关基础研究、全膝置换用人工膝关节常规设计和个性化设计及其微创精准手术工具设计、人工关节金属3D打印定制,及这些技术的临床应用的研究和产业化及临床应用研究。AI分层诊疗辅助系统研发。 3. 微创全膝置换手术机器人及系统的研发,及其在微创精准智能化全膝置换、远程虚拟+增强现实手术技术培训和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4.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的解剖学基础、组织学基础、AI 辅助诊断系统、手术技术、影像学转归、临床效果、临床评估方法、手术器械改良、固定装置研发和创新设计的相关基础、临床及工程学研究,以及重建韧带用人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的产业化及其推广。以及基于这些技术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机器人、远程虚拟+增强现实手术技术教学和手术技术培训相关研究。 5.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临床诊断和AI辅助诊断、半月板修复、半月板移植、组织工程半月板的手术技术、手术器械、影像学特征的相关基础、临床及工程学研究,以及重建切除半月板用人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物和组织工程半月板的产业化及其推广。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
负责浙江大学学校实验室与设备资产管理、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实验室安全等方面的工作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长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浙江省特聘专家现任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副主任,良渚实验室冷冻电镜设施主任。
聚焦参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GPCR结构药理学、探究GPCR激活机制、功能选择性信号转导调控机制与精准干预手段发现等方向。首次突破性地使用冷冻电镜技术获得了GPCR信号转导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已发表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论文50余篇,包括Nature (8)、Science (2)、Cell、Cell Research (5)、Molecular Cell (3)、Nature Chemical Biology等。工作受到国际同行广泛关注,获F1000推荐十余次,高被引论文10余篇;曾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22),树兰医学青年奖(2022),中国医学重大进展(2019),浙江大学十大学术进展(2021)。
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技术平台执行副主任,成像分平台和神经科学分平台负责人
2006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药理专业。 2010-2012,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分子生物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脑损伤的炎症机制。研究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浙江省分析测试基金等资助。回国后负责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从事神经科学和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研究。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科研主管
负责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基金申报管理,科研成果转化与管理,公共技术平台支撑及管理和实验室安全管理,联络浙江大学国际校区、主校区和浙二医院的科研部门。
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副院长、教育部脑与脑际融合前沿科学中心副主任、卫健委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科技部光电科技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担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常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显微仪器分会理事等,入选国家和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博导。
主要研究生物医学光子学和脑机接口,包括光学显微成像、神经光调控等技术和设备研发,以及人工智能数据处理。在Nature Photonics、Molecular Psychiatry、PNAS、Theranostics、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成果累积被Science、Nature Reviews Physics 、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Photonics引用20余次,其中1项成果被Science综述文章引用,并高度评价为“开启了新一代显微技术的大门”;2项成果被Nature Reviews Physics [1-18 (2020)]引用并做大篇幅报道。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面上、省重点研发(择优委托)、省杰青等项目。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骨外科教授,肌肉与骨骼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美国骨学会专业杂志“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骨及矿物质研究》)资深副主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
曹旭博士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骨科教授,骨外科的Lee Riley教授,并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肌肉骨骼研究中心的主任。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骨重塑、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是
中南大学运动医学科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暨创伤学博士。现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器官损伤衰老与再生医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国际华人骨研学会(ICMRS)运动医学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运动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升华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运动医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湖南省重点学科运动医学的学科带头人
长期以来从事运动系统的损伤与康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具有运动医学专业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及时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前沿发展动态,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良好的科研教学工作能力。在运动创伤、运动康复、运动营养、运动医务监督方面有较高的造诣。特别是在利用各类生物物理刺激方法促进运动系统损伤愈合的临床和基础方面,如利用低强度脉冲超声刺激(Low 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 stimulations,LIPUS)、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组合磁场(Combined Magnetic Field,CMF)等各类物理治疗方法促进骨-肌腱连接点的损伤愈合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采用独特的运动康复技术治疗运动医学临床上常见的骨-肌腱连接点损伤疾病,如网球肘、肩周炎、肩袖损伤、肱二头肌腱损伤、股四头肌肌腱损伤、髌韧带损伤、髌腱炎、跟腱断裂、跟腱炎等疾病取得良好疗效。

吕红斌教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他国际、国家、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各类科研经费资助近1500余万元。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 以第一完成人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各1项。2005年竞争性获得了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骨肌肉关节研究基金AO Research Fund 的资助,这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次以主申请人身份成功获得该基金的资助。2010年在美国新奥尔良举行的第56届骨科研究年会上(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y年会是本专业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获得New Investigator Recognition Award(新研究者识别奖)。2012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第58届骨科研究年会(ORS)任“Tendon and Ligament:Biology& Development”分会场主席。2017年在美国圣地亚哥ORS年会上荣膺“2016 Excellence in Basic Science Award”(骨科最佳基础研究大奖)。年均在国外举行的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3次以上。迄今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余篇,主编专著2本,参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各1本。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培养及联合培养博士生20位,硕士生50余位
骨科行政副主任,研究员、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中组部第20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援疆);现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行政副主任,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擅长组织粘连的研究和临床防治,在Adv Mater、Adv Sci和Nat Commun等发表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面上项目等课题;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曙光计划、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等人才计划;专利授权17项,已转化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3),以及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R2)等。任国际骨矿研究协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青委会基础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显微外科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等。
助理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是揭示肌肉骨骼疾病(骨关节炎、肌腱病和肉瘤)的分子机制,并制定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策略。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Tenure-track助理教授。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青年学习成才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杰出研究奖、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人类基因组研究所杰出员工奖等奖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信号通路在遗传发育和人类疾病中的作用和功能,聚焦于骨骼/结缔组织系统和疾病。迄今在Nature、Nature Genetics、Developmental Cell、Cell Research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被引用超过1400余次。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助理
主要从事运动医学领域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8项(青年、面上项目和6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获得9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发明人排名前三),在国际专业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21篇,其中IF>10的5篇,10>IF>5有10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15.8分,包括Advances Science, Nano micro letter, Small, Chemistry of Materials, Biomaterials, Nano Research ,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Nanoscale,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和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等。
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曾任职美国芝加哥Rush大学生物化学系系主任,终身教授,讲席教授。
骨关节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主要以基因敲除 (Knockout) 和基因敲入(Knockin)小鼠为动物模型研究骨关节炎、強直性脊柱炎、以及遗传性骨病等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并探讨Wnt/β-catenin、TGF-β和AMPK等相关信号通路在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在此研究基础上,开发治疗骨关节相关疾病的新药,并探讨其临床转化应用。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任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镜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2008-2010年受国家公派全额资助赴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骨科完成博士课题,专攻膝关节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膝关节运动损伤的微创关节镜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下肢畸形矫形术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论文近30篇,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奖项3次,先后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及“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等。
主任医师,国家优青,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青联委员(医药卫生界别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青联医药卫生界别 主任委员;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主任医师。
临床方向:成人重建外科(关节置换、关节重建成形)和运动医学(关节镜及其康复)。擅长运动医学及关节外科疾病的诊治,同时掌握关节镜下治疗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成形等微创手术,以及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每年完成关节置换约400例,运动医学相关手术200例。并开展了多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科研业绩:根据骨性关节炎遗传学特质和软骨损伤修复的基础应用研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创新,迄今共发表英文论文110篇,包括 ACS Nano、Angew Chem Int Ed Engl、Science Advances、Nano research、Nat Med、Nat Genet等。发表SCI论文共被引用1890次,每年平均被引135.0次,H指数23。主持NSFC优秀青年项目1项,专项项目1项,面青项目3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获得 2014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基础研究奖一等奖;2018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关节病科行政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现任国际骨性关节炎协会(OARSI)out-reach 执行委员。
蒋青,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运动医学与成人重建外科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国际关节炎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关节镜术、高难度全膝关节置换术和高难度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和股骨头坏死,现每年开展关节外科手术例数局江苏省首位。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4项、市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目前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市级科研项目6项。目前主攻方向为人工关节外科技术、关节软骨修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及人工关节术后感染的手术治疗。
助理教授
方菲博士是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Leni and Peter W. May骨科的助理教授。方博士擅长于肌腱力学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线索破译。方博士的目标是将研究成果与组织工程和细胞疗法相结合,以促进肌肉骨骼组织的再生,重点是肌腱、韧带和半月板。

智慧城市专场

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张峻屹是日本广岛大学终身正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学出版的世界2%科学家。现任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运输规划学部联合主席,世界交通研究学会WCTRS COVID-19 Task Force联合主席,欧洲科研经费国际评审专家,50家以上SCI/SSCI杂志评审委员等,也曾担任国际交通行为研究学会IATBR理事,亚洲太平洋地区最大交通学会组织亚洲交通学会杂志Asian Transport Studies主编和TRB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包括交通规划、交通工程、城市与区域规划、环境与能源政策、健康与大流行病政策、星球健康、旅游政策、人的行为研究。截至2022年8月,他在Nature子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B/C/D、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Energy、Energy Policy、Tourism Management等高水平期刊共发表48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100余篇SCI/SSCI论文),发表专著6部,获得12次国际最优秀/优秀论文奖。
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兼政策研究室主任
现任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第四、五、六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专家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运输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环保部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第六届、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先后当选过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主要从事公路规划、政策研究、公路枢纽规划、交通经济与管理、公路工程项目后评估以及可持续发展交通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及其他科研项目50余项,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完成的中国未来可持续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项目获2006年11月增培炎副总理颁发的中国环境与发展领域杰出贡献奖。指导博、硕士研究生150余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6部。
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华盛顿.欧强(Washington Ochieng)教授是世界顶级专家、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土木和环境工程系系主任,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在智能交通系统(ITS),地理信息工程(GIS),导航定位和空中交通管理(ATM)领域有着重要和持续的影响力。Ochieng教授在业内享有极高声誉,被业内顶级期刊GPS World评为全球受关注的高级专家。在智能交通领域,Ochieng教授关于利用空间信息、卫星导航和航位推算,在交通服务的无缝定位方面做出了原创性的创新研究,他的论文赢得了在地图匹配领域引用次数最多的地位。他对多个重要国际项目做出突出贡献,包括:欧洲的卫星导航系统和增强系统(GALILEO/EGNOS)设计、单一欧洲天空(Single European Sky)倡议以及导航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Ochieng教授是国际著名SCI期刊《GPS Solution》,《journal of navigation》,《地理信息工程》编委,2007年担任智能交通系统期刊智能车辆导航系统特约编辑。他共撰写及合作撰写了超过250篇论文报告,获得多个国家与国际奖项。
东风汽车公司原副总工程师、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首席总工程师、东风悦享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学士、硕士;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机械工程系博士。从事汽车整车开发和研究30多年,着重于车辆动力学、结构动力学,仿真分析。近10年,主要的工作是汽车技术战略发展研究。参与和主持制定了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的技术发展规划,参与筹建两个对整个汽车行业有重大影响力的汽车新技术研发企业: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奖励工作委员会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NVH分会副主任委员,底盘分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车辆动力学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特聘专家,湖北省特聘专家;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阿里云副总裁
张磊博士负责阿里云产业智能核心技术体系建设,城市大脑、交通物流、汽车与自动驾驶云、自然资源等行业的产品与解决方案研发以及统筹交通物流行业全面经营管理工作。加入阿里云之前,张博士任全球知名高校正教授、杰出讲席教授、全国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主任、和交通研究院院长;在大数据驱动的城市规划、交通运输、产业数字化、和复杂系统分析等专业领域发表了多部专著和300多篇国际顶级期刊及顶会论文。张博士曾任全球交通和土地利用学会秘书长、国际运筹与管理协会交通与物流分会学术主席、并多次荣获国际科研重量级奖项。

信息电子学分论坛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助理教授
胡光维博士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助理教授。于2016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本科学位,2020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并是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和纽约市立大学的访问学者。现研究兴趣为纳米光子学,包括理论、仿真、材料等,并探索在生物成像、计算、光芯片等领域的应用。他发表了近70篇研究论文,包括Nature (4), Nature Photonics, e-Light (3),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Electronics等。他的工作被评为2020年物理学十大突破,Optics and Photonics News 2021年度报道,2021年中国光学十大突破等奖项。他个人获得Optica机会20周年挑战奖,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2020年光学之星等奖励。
浙江大学研究员
韩松2020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数理科学学院物理与应用物理系,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电子工程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年6月以“求是科创百人”研究员、博导身份被引进到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未来研究院-新型电磁结构与量子电磁创新研究室团队工作。长期从事太赫兹超快物理,光子晶体/超材料,新型功能性半导体激光器、拓扑光子晶体的研究,目前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SMALL, ACS NANO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申请新加坡专利2项。
浙江大学研究员
武英杰博士长期从事亚波长极化激元光子学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探索。本硕毕业于同济大学,2021年获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极化激元的近场光学。毕业后加入之江实验室从事智能感知相关研究。2022年加盟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未来科学研究院。在Nature、Nature Reviews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10余篇SCI论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荣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等奖励。
英国纽卡斯尔市诺森比亚大学工程与环境学院教授
傅永庆,英国纽卡斯尔市诺森比亚大学工程与环境学院教授。他在新加坡南阳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联盟担任研究员,并在剑桥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他在智能薄膜/材料、生物医学微器件、能源材料、芯片实验室、微观力学、MEMS、纳米技术、传感器和微流体技术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他是7家国际期刊的副编辑/编委会成员,并在全球范围内共同组织了12次国际会议。
浙江大学博士后
王成军分别于2015年在西南交通大学和2021年在浙江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可延展电子器件及其医疗健康应用、神经肌肉功能评估、人机界面等研究,在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AFM、IJS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包括1篇ESI高被引论文和3篇编辑部评选的封面论文,公开/授权发明专利6项。曾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潮涌计划”、中国博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李达三·叶耀珍再生医学发展基金等资助以及“全国创新创业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
浙江大学博士后
张顺博士于202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2019-2020年他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做访问学者。他于2022年8月加入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柔性电子器件、先进转印技术等。
浙江大学博士后
张莉,现为浙江大学信电学院博士后,其于2022年获得浙江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张莉博士曾入选2022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她目前的研究方向为拓扑光学、拓扑声学及非厄米物理等。她参与研究的成果发表在Nature,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Bulletin以及Advanced Science等国内外顶级期刊上。相关论文被Physics、Physics world、Physorg、科学网等国内外媒体报道多次
浙江大学博士后
曹培超博士于2013年6月本科毕业于青岛大学,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22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22年9月,加入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接受博士后培训。研究领域主要为传热调控和热学超构材料。
浙江大学博士后
张新岩博士于201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工程学士学位。2022年,他获得浙江大学工程博士学位。其现于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从事博士后的相关研究工作,并于今年参加潮涌计划研究项目。他对表面等离激元应用、时空调制超材料和扭曲体系光子学等研究方向有研究兴趣。
浙江大学在读博士
李民于201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目前,正在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他的研究兴趣是电磁波理论,折纸电磁结构,天线等。
浙江大学在读博士
杨雨萌是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电子国际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研究生。202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获得工学学士学位;自2020年至今,主要致力于超材料、等离激元、拓扑电磁学等方向的研究。曾获2020年博士新生奖学金,多次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宇称时间对称性的奇异特性和广泛应用,她研究提出一种可用于调控空间波的辐射性反宇称时间对称等离子结构设计,将关于反宇称时间对称性的研究与应用从导波拓展至空间波系统。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已被自然通讯期刊正式接收。

更新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