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求肿瘤治疗之道——ZJE周卓龙老师

2024-03-26

一个由细胞异常增生而在体内形成的肿块却足以让人为之惶恐。肿瘤,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却越来越频繁得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对于肿瘤的恐惧源于其对身体健康危害之大,亦有对痛苦治疗过程的畏怯。究竟有什么方法能将人们从肿瘤的“白色恐怖”中解救出来呢?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周卓龙老师便潜心研究肿瘤免疫治疗方法,致力于为治疗和根除肿瘤探索一条新路。

传统肿瘤治疗主要依赖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方法,且不说治疗不一定能根除肿瘤,治疗本身对人体也有不可藐视的副作用。近年兴起的肿瘤免疫疗法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以PD-1疗法和CAR-T疗法为例的免疫疗法如今在临床也展现了其高效性,且相比于传统的化疗等治疗手段,免疫治疗的安全性也更高。因此,周卓龙老师2017年开始进入这一领域,着重研究如何刺激免疫系统来增强T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将助力免疫疗法迈上新台阶。

个人简介

周卓龙博士

1 

    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在生物医学工程与机械工程学院进行研究。后分别在香港大学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从事博士后与研究助理教授的工作。20235月加入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任研究员/Assistant professor/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 肿瘤免疫治疗与免疫抑制

· 肿瘤治疗中免疫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

· 表观遗传调控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

· 肿瘤类器官模型的开发与药物筛选

 

成长:顺其自然?兴趣使然!

2

周卓龙老师的科研之路可谓风雨兼程。他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从高中时便确定了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这使得他在本科阶段顺其自然地选择了生物技术专业。毕业后,因兴趣驱使,周卓龙老师毅然选择了继续深造,而正是研究生阶段的项目使他踏入了交叉研究的大门。

“博士研究生的时候,在跟一个关于白血病的项目”,他回忆道,“其血液比较粘稠,在通过毛细血管时会阻塞血管,对其进行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就用到了生物医学和生物力学。”看似纯粹的生物研究,却考验了不同学科的知识,这无疑为研究增添了层层阻碍。他坦言:“如果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完全不懂的领域,自学起来是很困难的,因此交叉合作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交叉合作促使来自不同领域的思想碰撞,这也撞出了研究的新思路。在求学中得到的启示和经验也让周卓龙老师顺其自然得将生物医学和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结合到现在的研究中。

从高中对生物燃起的兴趣,到本科走进生物技术专业,到白血病的研究,再到如今肿瘤免疫治疗的交叉研究,没有什么一波三折的科研之路,看着好像一切都理所当然。或许一路顺其自然,便是兴趣使然。

科研哲学与建议

谈到科研中的失败,周卓龙老师亦十分坦然。他回忆自己研究生时期的科研经历,也不禁感叹道也遇到了很多麻烦。那时候花费了一年多心血尝试构建一个全新的质粒,虽全力以赴却不得理想结果。“不要在一个方向上纠缠太多,该放手就放手。”周卓龙老师这样告诉我们。更换了新课题的他,在短短七八个月里就顺利结题。

他鼓励交流讨论,“交流是最好的解压方式”,也帮助我们了解问题所在。科研是有压力的,失败也是常态。“”而失败也有分类。”周卓龙老师如是说,“技术不够的失败是小的,和别人讨论下是可以解决的;而课题中自己猜想的一个方向有问题时,压力会更大。”因此,他倡导学生多和别人交流、探讨,切忌闭门造车。

周卓龙老师尤其关注科研的兴趣,他认为个人的兴趣将在科研道路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建议学生首先深入了解所感兴趣的领域,而不是急于投身研究。只有在真正对解决问题充满热情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实验室的学习和研究与课业相辅相成,而不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使其成为一种负担。

兴趣爱好与压力释放

周卓龙老师也是位不折不扣的运动爱好者,打篮球、游泳、羽毛球和跑步。在他看来,这些运动都是他放松和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平衡科研和生活的诀窍。虽已归国,他还略带惋惜得怀念着自己忘带回国的羽毛球拍。

3

寄语ZJEer

在周卓龙老师看来,本科是知识积累、打牢基础的过程,而研究生时期更需要学生注重思维培训和独立思考,要兴趣和科研坚持结合才能走下去、从非独立走向独立,尽快掌握所需的科研技能。“不用坚持说服别人认同你的看法,独立自主一定非常重要,90%多都要靠自己。另外,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遇到困难一定要学会求助,和别人交流是融入当地文化的重要途径。”周卓龙老师如是说。不论是在何时何地,保持兴趣,坚持不懈,终能到达胜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