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留学生赴山东周村考察调研

2018-06-08

初夏时节的周村,瓜果飘香,麦穗饱绽,一派北国的丰收景象。6月2日—4日,浙大中国学留学生在陆敏珍教授的带领下,考察了周村地区的明清村落、商业遗存,调研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民间信仰。

这是2017级中国学留学生第一次考察北方,大家都做了功课,充满期待。为保证考察效果,本次活动采取了定向帮扶的形式,由历史系研究生为外国学生全程提供细致的讲解。周村古商城管委会的领导热情地接待了中国学一行,陪同了整个考察活动。

1528792041353900.png

周村地处山东淄博西陲,在其不大的辖区内密集地分布着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拥有丰富的民俗活动。明清以来,周村商贾云集,逐渐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商埠重镇,素有“金周村”、“旱码头”、“天下第一村”的美誉。晚清开埠以后,百业兴旺,并绵延至今,是考察百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极好样本。

1528792082258658.png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蒲松龄,一生大多数时间就在周村度过。我们沿着他的生命轨迹,首先来到了淄川蒲家庄,参观蒲松龄故居。三百多年的光阴悄然逝去,蒲松龄笔下的故事却广为流传。留学生通过展厅了解了蒲松龄的生平和《聊斋志异》中的鬼怪故事。“聊斋”虽系后来重建,但室内布置一应旧制,先生的画像高悬于中堂之上,八仙桌、太师椅正对门口摆放。留学生们拿出相机拍下了北方民居的室内格局和布置。

1528792188493274.jpg

离故居三十多公里以外的西铺村是蒲松龄设馆教塾的地方,现辟为蒲松龄书馆,系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故居的一部分。蒲松龄四十年于此舌耕育人,笔耕著书,假笔于花妖狐魅,游刃于鬼狐世间。书馆内的毕氏万卷楼是明末清初私家藏书楼的杰出代表,蒲松龄正是利用其万卷藏书,完成了不朽名著《聊斋志异》。留学生于此了解到北方官宦之家的建筑格局和文化传承。

1528792261173008.jpg

万家村是明清毕姓两代尚书府第及明朝吏部尚书万安的故乡。如今,高大的牌坊依然矗立在村口,修缮一新的毕氏宗祠供奉着毕氏列祖列宗。村书记毕氏后人为大家介绍了毕氏的辉煌过往和近年来逐渐恢复的祭祖盛况。看惯了南方家庙祠堂的留学生也倍觉新鲜。

1528792361175345.jpg

李家疃村是依靠商业兴旺发达的古村落,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现有保留完好的清代房屋200余间,占地面积广大。不同于南方村落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体现出秀丽灵巧的美。这里的建筑厚重端庄,稳健大气,细节处精雕细琢,结构和格局呈现出俊朗大度的观感。村中78岁的王大爷用浑厚的山东乡音为大家逐一介绍了建筑的风格及风格背后的文化意涵。留学生好奇地询问墙壁上随处可见的拴马石和造型奇特、图案讲究的各式大门。通过对李家疃村的考察,他们了解了北方传统村落的布局与建筑中蕴含的寓意和道德教化。

1528792409500887.jpg

1528792456624726.jpg 1528792463890234.jpg

周村古商城是本次考察活动的重点。作为鲁商发源地和中国古商业文化的优秀代表,古商城至今仍保持着古朴的明清原貌。其内部古迹众多,店铺林立,街区纵横,建筑风格迥异,中西文化合璧,且至今仍在发挥着商业功能,被古建筑保护专家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

1528792516255049.jpg  1528792522244931.jpg

在古商城领导的陪同下,师生依次参观了瑞蚨祥绸缎店、英美烟草公司旧址、周村烧饼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今日无税碑、状元坊、大染坊、钱庄票证博物馆、千佛阁等景点。瑞蚨祥创始人孟洛川“大商无算”的经营之道和首创的良心尺让留学生感受到鲁商的厚道仗义;琉璃制作现场,刀光火石的完美碰撞和惊艳呈现让大家啧啧称奇;烧饼博物馆里,制作师急促的“舞蹈”顷刻间幻化成手中薄香酥脆的烧饼,令留学生们纷纷称赞。每一处博物馆的建筑,每一种展品,都透出久远的气息、文化的味道,留学生有的记录,有的拍照,不时问询。

1528792569455752.jpg

同行的拉脱维亚籍留学生马克做的是“一带一路”的研究,周村恰是古代丝绸的重要产地、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而淄博是驰名世界的瓷都。在拜访了当地的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世界最大龙瓶制作者,参观了他的陶瓷作品,听其讲解陶瓷的发展史和制作过程后,马克说,“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北方,周村的丝绸,淄博的陶瓷让我非常惊讶,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1528792591696786.jpg

考察最后,每位留学生都与当地文化官员交流了考察心得,也为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建言献策。本次考察本着扩大留学生视野的初衷,意在引导他们走出浙江东南一隅,到更广大的范围内,参观建筑,体验文化,用他们的眼睛去发现全面多元的中国,以更真实的感受讲好更生动的中国故事。

(来源:文理学院(筹),图文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