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国际化教育之我见

2020-09-21

张倩婷

ZJE助理教授,研究员

张倩婷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随后在瑞典哥德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利用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编辑小鼠模型和人类样本,研究哺乳动物配子发生或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信号调控和分子机制,曾在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距离我本科考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已经十三年了。在这段漫长的求学岁月中,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与浙江大学结下不解之缘——在浙大取得博士学位、组建家庭,从海外留学归来又成为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的独立研究员。在我每一次选择人生去向的节点,都恰逢其时地遇到浙江大学与时俱进地成立新的院系机构,为像我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和灵活的空间来施展人生抱负。面对新时代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深入发展教育与科研全球化的需要,浙江大学在海宁创办国际校区的壮举令人赞叹,促成了我再一次有机会和信心选择在母校工作。

国际化和年轻化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2009年浙江大学成立了生命科学研究院,从海外招聘优秀的年轻科学家,并开始采用PI聘任制和国外的管理模式。年轻的PI们不仅掌握了世界顶尖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术,而且具有大胆创新和敢于突破的科研理念。我在参加了生研院的第一届免试直博研究生面试后,当即决定加入这个初创的学院,借此机会锻炼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力。近十年来,随着大批顶尖的科研工作者回国发展,带动起国内生物医学自主研究的蓬勃发展。《自然》杂志的增刊《2019自然指数-生物医学》显示,中国在2012年到2018年期间的生物医学科研产出位居全球第二,增幅高达140%以上,远远超过其他的领先国家。

 

科研与教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当我们拥有了顶尖的科学家,取得了科研工作的巨大进步,还需要重视培养优秀的学生和科研从业人员。我们只有将先进的科学理念系统地传播出去,提升整体科研团队的创造力,才有可能具有国际吸引力,成为未来生命科学前沿的开创者而非跟随着。

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加强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浙江大学国际校区以及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应运而生,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优质平台。长期以来,中国学生在世界大环境中展示出优秀的读写和逻辑能力,但是欠缺交流和实践能力。在新时期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一方面为中国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学习和科研环境,提高他们与外国师生交往的频率、质量和深度,加强跨文化交流合作;另一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的深度,并设置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任何交流只有双向互动才有生命力”,美国密涅瓦大学亚洲区总裁罗凯曾这样说。我们现在所建设的国际化教育,不仅鼓励中国学生到世界顶尖的机构深造,更要吸引其它国家的青年才俊到来,传播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努力成为一个全球教育与科研中心。我在瑞典学习期间,时常听到人们谈论起他们的子女或朋友在中国留学,给他们传达了中国广阔的环境和独特的文化。事实证明,中国正在提升对国际教师和学生的吸引力。浙江大学已经积累了强大的科研实力和良好的国际化声誉。ZJE的长聘教授以及爱丁堡大学的兼聘教授,作为全球领军人才,掌握国际资源,也能够为学院扩大国际影响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作为一名助理教授,我要做的是帮助学院设计以科学前沿和技术进展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并探索多元化的高校教育新模式。与此同时,我还将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开拓有特色的研究领域。我过去主要研究在早期肿瘤发生以及哺乳动物生殖细胞发育为成熟配子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以全新的身份回到浙江大学,我面临着人生中最好的机遇与挑战,每天都会接收很多的信息,产生各种想法。我相信浙江大学能成为我国国际化教育的明日之星,并想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