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抗疫,共担风雨——国际校区大家庭的抗疫故事

2022-04-21

编者按

       4月4日,因疫情形势严峻,海宁市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在校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中外师生齐心,共同守卫校园,国际校区总体运行平稳。这里,有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有军人气质的医护人员,有化身“大白”的新入职教工,有朝气蓬勃的学生志愿者,还有积极奉献的国际师生,让我们一同走进国际校区大家庭的抗疫小故事。

1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校医院 陈秀

       4月5日以来,连续三天的校区核酸采样中,“大白”和“蓝马甲”这批特殊的群体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校医院和大操场的核酸采样点,有一位身穿“蓝马甲”,拿着扩音器,一遍遍重复“把健康码准备好,亮度调到最亮”的飒爽女医生陈秀,协调着全校区师生的核酸登记与采样。她就是曾有部队工作经历的校医院陈秀医生,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来做核酸检测的师生“科普”注意事项,在场的同学们被陈医生的“脱口秀”逗乐了,核酸检测的气氛也因此缓和轻松下来。

       陈医生的爱人是一位人民警察,已先行奔赴抗疫一线,自己选择坚守国际校区,夫妻二人虽不在同一个地方,但心中都向往着同一个目标:战胜疫情。“我们的医护工作人员有好多都是这样在参加抗疫工作的双职工。虽然见不到家人,但发挥‘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劲头就对了!”疾风知劲草,形势愈是严峻复杂,医护人员愈要冲锋在前,正如《孤勇者》这首歌的歌词一样:“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是英雄”,“只要打赢了这场校区保卫战,大家都是英雄。”陈医生说。

2

“守护我的校园”——ZJE新入职助理教授 孟令锋

       “这是我的校园作为校区的老师,在这个时候出点力一起维护学校秩序和运转都是我工作分内的事情。”

       疫情发展瞬息万变,在校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筹指挥下,青年志愿者宵衣旰食、未雨绸缪,助力学校从“准封闭”到“全封闭”平稳过渡。ZJE新入职助理教授孟令锋因为假期在校区实验室工作“撞上”突如其来的疫情滞留校区。“当时我为了找些临时的换洗衣物,联系了各个办学单位的行政老师,才发现大家都不在校区,这才知道校区也面临了人员极度不足的状态。”

       当校区领导在校区工会群发布核酸检测志愿者招募信息后,孟令锋第一时间报了名。“为了帮助校区尽快完成检测,我马上报名了志愿者负责检测前的扫码身份核验志愿者工作是很宝贵的体验,第一次穿全套防护服,第一次2个小时完成1600多人的核酸检测,挺有成就感的。” 在国际校区,青年志愿者们迎难而上、冲锋在前。孟令锋说:“希望海宁加油,校区加油,尽早恢复大家专心学习和科研的日子,如有需要我还会继续报名志愿者。”

3

核酸检测的尽头是Weeliat!”——ZJUI研究员、副教授 Weeliat Ong 

       “核酸检测的尽头是Weeliat!”4月7日,不少学生都被这样一条朋友圈吸引,火速奔到体育场排队开始全员核酸检测。

       照片中的主人公Weeliat Ong老师是ZJUI研究员、副教授,新加坡籍的他一直跟学生们一样,常年住在校园里。这次海宁疫情发生以来,他也一直密切关注着。谈及为什么会报名做志愿者,参与核酸检测工作,Weeliat老师笑着说,“其实我就是想体验一下当‘大白’的感觉,想换个角度看看这件事,因为通常排队的人都只会埋怨速度慢。”看到校区工会群里其他教职工踊跃报名,想到因为假期可能有很多教职工未正常返校,担心人手不足的他,就主动报名,加入了教职工核酸检测志愿者的队伍。

       “亲身体验了才知道,虽然队伍可能要排一段时间,但前面的工作人员真的已经疾如旋踵了”,Weeliat老师如是说,“我也很高兴看到学生发现我时惊喜的样子,希望自己的这个微不足道的行动,能为他们提供一些服务、保护和帮助。更想要感谢其他志愿者和医务人员的辛苦付出,比如我的同事冯茹老师连续做了三天志愿者,王菊老师连续做了两天志愿者,他们都比我辛苦多了。”

       Weeliat老师轻描淡写地描述着自己的这次志愿活动,但此次面对困境时,他一往无前的支援之举,也为同学们在未来遇到挑战时如何应对,作出了很好的表率

4

日夜旋转的“齿轮”中枢——综合办公室 刘帅印

       疫情期间,国际校区有这样一个永不停转的“齿轮”中枢。刘帅印老师是校区综合办公室的青年教工、入党积极分子,负责协同疫情防控二级网格员团队,每天都需要在群里发布最新的疫情防控消息。得知校区即将封闭管理后,她担心办公室人手不够,主动请缨回校区工作。了解到进校需要核酸报告,她二话不说立刻就去做了检测,路上还一直在网格员群里答疑。“疫情防控是头等大事,经常是一有消息,不管在干什么,我都觉得要第一时间把消息传递出去。”刘老师认真地说。

       疫情形势随时有变,与时间赛跑是刘老师的常态。从4月5日开始,刘老师在原先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还承担了国际研究中心师生情况的排摸统计,8个研究中心200多人,她逐个研究中心摸排。“帅印经常是为了省时间,疫情刚开始那几天都在办公室打地铺。”她的同事李老师心疼地说到。同事眼中的刘老师,“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在协调处理疫情防控突发任务的同时,还能保证原本的行政工作一个不落。防疫期间,紧急会议很多,刘老师的每个会议保障都很及时完善,晚上12点多离开办公室时都会携带电脑,以备临时需要改材料。校区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支“随时能战”的综合行政队伍,才能在艰巨的防疫任务前理清头绪,保持有条不紊的工作状态。“和大家战斗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一起分享温暖和感动,研究中心的老师们也都非常给力,让我觉得非常踏实。”谈及并肩战斗的同事们,刘老师会心一笑。

5

危难时刻,党员在前——支撑与保障部 潘宁武

       疫情从来不给任何人准备的机会。校园“全封闭”管理,实验室液氮库存告急,缺乏液氮,生物材料将会失活,核磁设备面临报废风险,校区师生的科研任务将受到严重影响。

       负责校区安保与实验室工作的潘宁武老师主动挑起担子,他紧急联系供应商,了解到还有少量库存,但需要自己去提货。尽管有海宁市政府的通行证保障应急车辆运行,但是潘宁武、周博诚、彭小军等前去提货的过程还如“闯关”一般。“我们10点出发,到下午2点,走了三个关卡都因为交通管制行不通,真的挺焦虑,也没心情吃饭”,潘老师回忆当时的情况感慨道。时间紧、任务重,现实困难摆在这里,怎么办?“哪怕每个关卡都去试一遍,也不能放弃!”潘老师说他从来没想过放弃,到了第四个关卡时,路终于走通了。“校区里老师和同学的科研任务是最重要的。”潘老师作为党员勇挑重担冲锋在前,面对困难勇毅前行,最终成功解决了实验室的燃眉需求。

       校门是校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防线。“每天,门岗保安会对进入校区的物品进行严格防疫检查和消杀,即使是一张纸也飞不进来。”对于疫情期间的工作,潘老师说:“我觉得一线员工比我们更辛苦,疫情期间,我们的保安、保洁、食堂工作人员和管家都是在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坚持工作,太不容易了!”

6

一个人的“校外突击队” ——支撑与保障部 王须超

       4月8日清晨,支撑与保障部教工、预备党员王须超老师接到任务,需要紧急启用书院(4号)作为海宁市抗疫储备用房,供抗疫志愿者入住。而现实情况是,书院(4号)刚完成基础装修,尚不具备入住条件。于是,从当天早上9点到21点,整整12个小时,王老师争分夺秒地协调保障,书院现场查看、工人通行证办理、300套房间保洁、临时家具搬运及生活用品存放……片刻不停。当晚,海宁市首批40余位志愿者顺利入住。“作为浙大人,也作为海宁人,代表学校配合海宁市委市政府做好抗疫工作是我的责任。”谈及此,王老师感到义不容辞。

       疫情期间,出行变得困难,王老师征得校区同意,一个人、一辆车,主动承担起紧急状态下的校外运输工作。有学生突发急性肠胃炎,王老师第一时间赶到,及时送去医院就医;有学生因参加国考面试需提前到异地隔离,王老师提前摸清市内交通关卡,早晨6点就赶到校区接学生去高铁站……特殊时期,校园内,有人坚守,保障师生正常生活;校园外,有人奔跑,当起五星好评的“火线司机”。

       这支只有1个人的“校外突击队”,不放过任何一个支援抗疫的机会。王老师家住的小区为多层无电梯房,封控期间,生活物资配送更加辛苦。他主动报名担任志愿者,负责所在单元的生活物资搬运。“现在是抗疫进行时”,王老师表示,“相比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我不过是做了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会继续保持高昂的斗志为抗疫出力。” 

7

全场补位守护“我们另一个家”——ZJE 周婕

       国际校区有一批往返杭州—海宁通勤的教职工,ZJE办公室主任周婕老师也是其中一员。疫情突袭,校区领导带头,许多在杭教职工都赶在校园封闭式管理前的最后一刻赶回了校区,周婕老师也是如此。“一想到是假期期间,学院里人手肯定不够,叶治国老师和我赶紧准备返校。”4月4日晚上十点多,她去医院做了核酸检测,打包了一些生活必需品,第二天一早便与同事们共同乘车返回校区。“走的时候没来得及跟孩子说,现在视频经常听孩子问什么时候回家。”提到孩子,周老师略有歉疚地说。

       在只有四分之一教职工在校的情况下,周老师和同事们组成了ZJE“在校支撑小分队”。“小分队”大部分老师是党员,“我们就想着采用事业之友结对的方式摸清学院底数,也顺便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周老师迅速以1:3的比例搭配好结对对象,考虑到外籍教师存在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的实际困难,“我们安排每人结对一位外籍教师,希望他们配合防疫工作,也能感受到学院的关怀。”

       在摸底数、送关怀的同时,日常工作也不能停摆。ZJE大楼上有四层科研实验室仍在持续运转,科研实验和大四同学的毕业设计坚持开展,动物房700多笼小鼠的喂水、喂食,只有1名饲养员在保障,大型仪器公共技术平台由五分之一的人手完成了平常的工作。“很感谢学院的同事,他们都很有大局观,尽力维持与平常一样水平的实验条件。”谈及此,周老师非常感动。

       提到学院在特殊时期的教学秩序,周老师说:“两年多来,ZJE一直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此时过渡到线上教学的过程也比较稳定。”首届双学位博士生的线上预答辩也顺利推进,“最近在组织外方与学校导师组成员出席预答辩,所以有些会议在晚上,大家都一起奋战到很晚。”周老师还很关心同事们的工作状态,她觉得在特殊时期要与同事们“同进同退”,“我们的同事全程补位的同时一个都不能少,我们是团队,校区是我们的另一个家。”

8

对自己“将就吧”,对工作“细如发”——ZJUI 金秀坊

       健康码、所在地、核酸情况……从4月3日起,ZJUI办公室副主任金秀坊每天都忧心于学院百余位教职工的情况,时刻关注着被隔离教职工的困难和需求。她是得知校区即将封闭管理后逆行返校的,到校匆忙入住后才发现不少生活必需品没带齐全,这段时间只好“将就”了。但面对疫情防控工作,她深知必须从严从细落实,绝对容不得半点“将就”。

       返校以来,金老师每天不停的联络协调各方,常常错过饭点。“因为学院体量比较大,疫情形势严峻的时候每天要多次收集各类信息,也担心会有教职工不理解。”金老师提到隔离在家的外籍教师会遇到语言不通的困难,“好在经过耐心解释,我们ZJUI的教职工都能积极配合,令我深受感动。”金老师谈到,前不久为了给海宁市民腾出足够的隔离用房,在校区的有序组织下,她参与组织ZJUI的教职工“腾小家为大家”,一些携家带口的外籍教师和博士后都非常配合地举家搬迁。

       “坚守岗位的不只有我,还有更多ZJUI的老师们。”金老师如数家珍般地讲述这些天同事们的小故事,ZJUI党支部书记、副院长马皓老师连日坚守一线,为保障教学和日常工作稳定,亲自开车接工作急需的教职工逆行返校;不少在校教职工积极争做志愿者,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学院党支部也第一时间为每位教职工指定了党员联系人,点对点联络,其中王若沁老师一个人负责联络住在月亮湾公寓的ZJUI中外教职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这次突发的疫情,更紧密地凝聚了校区师生,相信万众一心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最大底气。”金秀坊如是说。正是这样一批对自己“将就吧”、对工作“细如发”的教职员工们,成为国际校区抗疫工作中最鲜亮的底色。

9

楼里唯一的“兵”,站好全楼的“岗”——ZIBS 沈莉

       在疫情突击海宁,校区封闭式管理启动后,ZIBS院长助理兼综合办公室主任沈莉老师加入了校区“逆行者”的队伍。在做好长期坚守岗位的心理准备后,她收拾好衣物,毅然回到了校区。ZIBS行政团队中,除院长和副院长外,沈莉成为了文理楼里唯一一位综合行政秘书,外加“值班员”“流调员”“志愿者”。

       她全程参与了校区每一轮核酸检测工作,从叮嘱各类注意事项,到担任核酸检测志愿者;从统计参与检测人数,到一一确认核酸结果;从在校师生情况摸排,到追踪离校同学的情况……与此同时,对在校区书院观察的同学们,沈莉也贴心安排了各类生活所需,在学生情绪安抚及突发状况应对上,沈莉都展现出了专业的精神,有条不紊地布置和执行各项事务。

       一直在校区坚守岗位的沈莉也给ZIBS其他教职工吃了一颗定心丸。事无大小,从文理楼的绿植是否要浇水,到办公室座机能否转接到手机,她都细心、贴心、暖心地做好了ZIBS的支撑保障工作,确保了ZIBS线上线下办公的通畅。而谈到这些,沈老师却丝毫不觉得自己付出了多少,反复说:“我觉得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所有线上办公的同事们也都非常给力。”

       “测试没有阳,心情没有阴,战略没有变,速度没有慢,工作没有停。”这是校区封闭式管理第一天时商学院院长贲圣林教授的评价,ZIBS前进的脚步并没有被疫情所打乱,这其中沈莉老师的付出尤为可贵。

10

“一个都不能少!”——学生辅导员 翟潇

       “其实ZIBS的疫情防控工作在4月2号晚上就启动了。”翟潇是ZIBS师生服务部的学生辅导员,是所有ZIBS学生的“大家长”。“那天晚上接到一位学生电话,说是TA同乘的火车上有了确诊病例,我们就启动了应急方案,第一时间把消息同步给了学院、师生服务部和各项目组的老师们。”翟潇和学院的老师迅速开展流调溯源工作并根据校区要求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同学们情绪方面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这个时候,辅导员就像是学生的“心理按摩师”,不间断地安抚学生情绪,做好各类保障工作。

       每天在微信群里出现的不只是翟潇的声音,还有各项目组老师们的声音。老师们反复督促着同学们做好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提醒各类注意事项,那是因为,“真的是一个都不能少!”尽管防疫工作艰难,但翟潇感受到了团队的支撑与力量:“目前在校的瞿海东副院长、沈莉老师一一核对做核酸的同学信息,整个团队反复确认每位同学的核酸结果,排查在校和离校同学的情况。”在这个特殊时期,ZIBS团队拧成一股绳,密切协同、齐心抗疫。

       ZIBS有较多的国际学生,防疫工作自然也更加复杂。翟潇说:“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不同,需求也不同,我们还为几位在校国际生的生活保障及时提供了解决方案。”特殊时期大家同心协力,才能顺利应对各类mission impossible!

11

防疫中的“数据达人”和贴心导师——书院生活导师 谢佳妮

       4月2号晚11点,正准备休息的书院生活导师谢佳妮接到了社区电话。“当天正好是我在书院值班,社区的工作人员说需要上门给一位同学测核酸。”疫情防控无小事,谢老师迅速披了件外衣便赶去校区北门接应社区工作人员。陪同完成采样后,她又按照防疫要求连夜安排消杀和观察区域设置,并安抚好其他同学们的情绪,一直忙到凌晨一点多。

       谢老师是海宁人,在了解到校园即将封闭管理时,她火速赶回校区。“我当时也没多想,只是想回校区出一份力。”回办公室后,谢老师还没来得及放行李,就迅速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通过比对门禁记录、用电情况、核酸检测名单,以及逐一打电话等方式,排摸在书院住宿学生人数。为了确保基础防疫数据精准,“能想的办法都想了,不能少算或多算一个人”,谢老师郑重说道。

       特殊时期,书院管家人数不到原先的1/3,前台岗位只能依靠书院其他在校的工作人员补上。一大早,谢老师就开始在书院前台忙碌,谢老师笑着说,“一线的学生工作很锻炼人,疫情期间虽然辛苦,但我觉得心里很满足。”作为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生活导师,谢老师还分享了与同学们日常交流的心得:“学生反映的问题要及时答复,关心关注学生的情况,与同学们建立互信,才能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12

看校园里那抹青春活力的“红”——ZJUI2020级本科生、入党积极分子 吴笛

       4月2日以来,在食堂、书院、田径场等校园公共区域,始终都能看到穿着“红马甲”的学生志愿者们,成为了一道亮丽的校园抗疫风景线。

       ZJUI2020级本科生、入党积极分子吴笛是校区团委志愿者部部长,他在校区团委的指导下负责学生志愿者团队的组织协调。特殊时期,时间紧、节奏快,“志愿者部接到服务需求信息的时候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准备,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考题。”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吴笛颇有感触。从抽象的服务需求,到细分服务岗位、人员招募、现场协调、工作记录,再到结束后的数据统计,这期间感受到的,“有危机降临的不安,有工作紧要的局促,有成功克服的信心,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感”。

       心上的弦是绷紧的,手下的工作是火热的。对于吴笛和志愿者部的同学们来说,在校园封闭管理状态下开展防疫相关的志愿服务还是头一次,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吴笛能够想到,“最近同学们不能出校区,食堂和超市的人流量比平时大”。所以志愿者们可以在食堂、书院、超市等校园人流量大的地方做好防疫提醒,让同学们做好个人防护,维护好校园秩序。“看着同学们在我们的提醒下排好队伍、戴好口罩,我感受到疫情防控工作的细致和不易,和社区相比,我们只做了一点很小的事情。”吴笛说起许多志愿者们的小故事,他说平常跟同学们交流也觉得志愿者工作是一份“苦中作乐”的工作,“苦”在于自己没有经验,“乐”在于更懂得珍惜其他人的劳动成果。志愿者部最近也安排了志愿者在书院前台帮忙,“跟同学们交流了工作内容后,觉得没有任何一份工作是和想象中一样容易的。”

       吴笛介绍,自2021年秋以来,校区学生累计参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志愿服务小时数已有960多小时,仅最近一段时间食堂、书院志愿服务岗就有140余名同学报名。谈到未来志愿者部的规划,吴笛表示,将继续响应校区的号召,更多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此外也会推进线上支教主题活动、星级志愿者专访,等疫情形势好转后,还会开展博物馆、少年宫、交通枢纽等服务项目。

13

疫情期间的“温情时刻”——生物医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入党积极分子 温子欣

       在校区进入封闭管理阶段后,生物医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入党积极分子温子欣同学第一时间加入了学生志愿者队伍,主要负责食堂的就餐秩序维护和师生服务。第一天上岗,温子欣把早、中、晚三餐的服务时间全包了,随时都能看到她在食堂维护秩序的身影。站着累不累?“没想过累不累,我觉得做志愿者是很光荣的一件事,我们校区志愿者群里有一百多名同学,像我一样的同学还有很多。”温子欣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能够为学校的防疫工作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我很快乐。”

       温子欣同时担任着书院的单元代表。疫情当前,同学们纷纷减少了流动,单元比平时热闹多了,单元代表要协调和“操心”的事情也变多了。“这次疫情来得突然,保洁阿姨们人手不够,所以我跟舍友们商量按宿舍房间号每个人轮流负责收取单元垃圾并统一送到一楼,为减轻保洁阿姨的工作量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谈到这件事,温润如玉的温子欣颇有成就感。她也很感谢单元里的各位同学,分享了疫情期间的温情时刻:“最近快递和外卖都不能收货,同学们互相分享库存、互相鼓励让我觉得很感动。”

14

心连心的“流水线”——教职工志愿者团队

       为保障国际校区师生的日常物资供应,海宁市政府紧急协调支援了一批新鲜蔬菜、鸡蛋等保障物资。由于在校师生大都在校区食堂用餐,校区决定将这批物资统一分拣后交由食堂安排。那么难题来了,在一线服务人员严重紧缺的情况下,这么大一批物资,要如何组织调度才能高效、有序地完成分拣?这个看似有点难解的问题,在教职工们的积极参与下,轻而易举地解开了。

       4月12日,校区工会群里发布了一则志愿者招募通知,征集40位教职工协助食堂/物业共同参与物资处置。尽管目前在校区内的教职工加起来也不超过80人,可没过多久,40个名额就填满了。4月13日下午17:00,在食堂工作人员贴心准备好的“分拣流程图”的指导下,校区党委班子全体成员和教职工志愿者分成四组开始物资分拣。老师们就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以流水线作业的形式有序分拣物资。拆箱、运送、分拣、装车、清理垃圾……有条不紊、一气呵成。“一箱箱搬吧,我就当练习深蹲了”“我们这组肯定是第一名”“又一箱满了,快换个空箱来”……老师们热情高涨,一边互相调侃,一边手上的动作却不肯慢下来,各组之间隐隐有展开“较量”的架势。

       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到半个小时,这一批援助物资已经分拣完毕,装货的纸箱也被拆成纸板齐齐整整地叠放好了。再看现场的志愿者们,个个都是满头大汗。“疫”路同心,披荆斩棘,相信在校区党政班子的带领下,校区师生定能以这种你我“搭把手”“心连心”的热情与信心,跨过一道道抗疫关卡!

15

“急活难活我来上!”——志愿服务先锋队 学生党员

       这是一支学生党员组成的志愿服务先锋队,亮身份、办实事,哪里有需要,党员就到哪里! 在了解到校园封闭期间各岗位都缺乏人手后,ZJE研究生支部迅速成立了由支部党员、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志愿服务先锋队。

       得知校区保洁人员紧缺,志愿服务先锋队便主动承担起了学院大楼公共区域的卫生垃圾清理工作。团队根据成员们的日程安排,制作了一份《ZJE大楼公共区域研究生党员志愿服务值班表》,之后便根据排班表有序上岗服务。“在清理茶水间卫生的时候,垃圾箱和滤渣异味让我体会到了清卫阿姨工作的辛苦,”2019级博士生姬婷是第一天上岗的志愿者,她说看到自己打扫完的区域干净整齐,心里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而这份成就感更是源于以党员身份服务师生的自豪。没有值班任务的党员同学看到后也纷纷来帮忙。“感觉我们是团结有力量的大家庭,”姬婷感慨道,“虽然我们做的事情很小,但是很有意义,继续配合好校区疫情防控工作,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2020级硕士生高兵也是志愿服务先锋队的一份子。“作为一名党员,为保洁阿姨分摊一点工作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体现,我乐在其中。”别看事情小,对许多人来说也是一种考验。“急活难活我来上!”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危难关头豁得出,正是校区学生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16

到点,吃饭,校园生活继续——食堂 王语嫣

       “从白天到黑夜,从灶头到货车头,这是一支随时能被@所有人的队伍!”近日,这样一句话几乎刷屏了国际校区师生的朋友圈,而跟着这句话迅速火“出圈”的是国际校区食堂的工作人员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食一饮恒念物力维艰……”一位同学读完他们的故事后感慨如斯。在食堂经理王语嫣的讲述下,她所带领的“餐饮保障特勤队”的人物群像也更加鲜活了。

       回忆起校园即将封闭当晚,王语嫣感慨万分。“只记得打了一天的电话,脑子里就想着在保供应的同时做好所有员工的情况排查。”41位员工下班后毅然逆行返校,于她而言已是莫大的鼓励,但总体还是缺人手。一面要保障校区的饮食供应,另一面也要负责好食堂员工的防疫排查工作,王语嫣的压力不小。有位年纪大的工作人员健康码变黄了,但不擅长用手机申报信息,王语嫣便主动帮他跟街道对接。大家都处在停休状态,偶有因疲劳而烫伤等“小意外”发生,“他们说轻伤不下火线,我从来没听过他们抱怨工作辛苦。”在王语嫣看来,这个团队共同经过风浪后,“革命友谊”更加深厚了。

       随着疫情的发展,食堂的供货也变得紧张。“我们平常库存会多备3天的量,但发现3天库存用完的时候疫情好像更严重了,海宁的蔬菜供应商也没库存……”面对校区一千多人的一日三餐,王语嫣顿感焦虑。“好在校区领导紧急协调,杭州、海宁都火线驰援,捐赠了不少食材。”疫情期间除了吃食堂没别的选择,有了食材,还得考虑怎么变换口味才能让师生满意。于是,一道道新菜纷纷亮相,用有限的食材,化丰富的食谱,厨师们各显神通。

       特殊时期,王语嫣也格外留意同学们对食堂服务的反馈,她通过餐点值守和线上交流群跟同学们保持互动。“希望让同学们感到食堂维持在疫情前的状态,不让他们觉得资源有短缺,可以安心学习,”王语嫣笑着说。“这次疫情虽然措手不及,但我觉得国际校区就像个大家庭,明天校区还准备了暖心餐,中餐、晚餐师生都可以在食堂吃到用海宁市捐赠的食材制作的免费餐!”说完,王语嫣继续投入明天暖心餐派送的活动筹备了。

17

用身体为校园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疫线”——安保班长 孙浩

       4月3日,国际校区开始实施准封闭式管理。面对部分师生的不理解,门岗的安保队员不厌其烦地对来往师生进行解释并细细询问,甚至让人觉得有些“不讲情面”。正是这样一支“铁面无私”的安保队伍,在校园“全封闭”、社会车辆无法进入后,承担起了校园所有保障物资的消杀、校内运输及搬运工作,为校园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疫线”

       据安保班长孙浩介绍,因在校工作人员减半,除了日常的安保工作,核酸检测的场地搭建、检测现场的秩序维护、医废垃圾车的运输监督等等,都已成为他的工作内容。

       在工作量成倍增加的特殊时期,孙班长格外留意队员们的身体及心理状况。“我们发现有一名队员在工作期间血压比较高,便及时让他休息。特殊时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很重要。” 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他说,“在校的安保队员每个人都比平时多干一些,我们还是能够应对过来的,这些都是应该的嘛!在学校就要安心工作、安心学习。”就是这样一位又一位看起来“铁面无私”的安保队员,带着他们的铁汉柔情,用身体构成了守卫校门的最坚硬的外墙。

18

“暂停”的城市里有位奔跑的“货拉拉”——保洁班长 李品赋

       李品赋是校区物业的保洁班长,自校区封闭管理以来,李班长担起了校区物资运输司机的角色,帮助食堂运蔬菜、帮助超市运水果等,成为了众人追捧的“水果大王”。

       “我们重新分配了有限的保洁力量,环境消杀、兼职送餐、运输物资的司机和搬运工……尽管其中有苦有累,但能在这样特殊时刻多出一份力我们倍感骄傲和自豪。”为了更细致地做好防护工作,李班长经常要连续穿防护服6小时以上,每次进出校门都要消毒,往往顾不上准点吃饭。而这些他都不以为然,还笑称自己是校园“货拉拉”,为保证校园的正常运行,他必须“奔跑”起来。

       “这是岗位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作为求是人应尽的义务。希望大家做好防护,也请老师同学们放心,在校区领导带领下,有我们这些守校人保驾护航,一定很快就能战胜疫情!”

19

夜幕星辰下的“逆向”奔赴——书院房务专员 程玉梅

       程玉梅是书院(1号)的房务专员。4月3日傍晚,在接到校区即将封闭管理的通知后,物业部分员工来不及思考安危,来不及安排家中事务,简单收拾生活用品连夜赶回校区。程玉梅就是其中一员。

       尽管特殊时期每个人承担的工作任务比以前要繁重,程阿姨的脸上却一直挂着笑容。“学校非常关心我们,每天都会安慰鼓励我们。害怕和担心是有的,也很牵挂家里,但是想到能为同学们多做点什么,为学校防疫工作多做点什么,就感到很自豪。”听到这些话,我们明白了程阿姨脸上的笑容不仅来自学校的关心,更有内心的那份责任感和对于这份工作的骄傲。“现在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既然已经在这里,就要坚持工作,希望所有在校师生都健康平安。”这是程阿姨内心最淳朴的想法。

       在特殊时期,她们不仅仅净化着校园,保障着校园有序运转,更用她们的无私奉献感染着大家,给予我们精神上的力量。

20

“超能力”阿姨,保洁消杀样样行——专项保洁员 姚娥芬

       姚娥芬是校区物业的专项保洁员。校区封闭管理后,人手明显减少,而需要消杀的面积明显扩大,环境消杀工作首先迎来考验。姚阿姨主动担当,在尝试背起将近30斤的消杀药桶后,一个人承担起了每天两次的消杀任务,药桶一背就是8小时。

       随着疫情的发展,校区书院部分观察区域需要专人负责消杀和生活垃圾收取工作。姚阿姨不惧风险,主动承担起观察区的防疫工作。她穿上闷热的防护服,背起消杀药桶,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如此往复,从无怨言。

       在校的每位保洁员,每天匆忙奔走在工作岗位上,每天平均步数超过3万步,其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她们已不是普通的一线服务人员,而是一群冲锋陷阵的战士,逆行者,用她们的点点微光汇聚成守望相助的坚实力量。

 

(图:校区师生提供,文:受访者本人 陈晶妍 陈敏芮 郭霁瑶 姜雨浩 李红霞 吕昭 孙晓蕾 徐清扬 熊炜玮 张高恺 张旖,图文编辑:孙晓蕾 ,责任编辑:李亦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