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二周,竺可桢老校长“两问”你准备怎么回答?

2024-03-07

2024年3月7日,是竺可桢校长134周年诞辰。

从中国“问天”第一人到浙大掌门人,从科学家到教育家,

竺可桢老校长不仅倡导“求是精神”,更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师生树立了“求是”的典范。

让我们穿越时空,聆听老校长的教诲,问问自己竺老“两问”要怎么回答,

为步履坚定,奋勇向前,汲取磅礴力量。

1936 年 4 月下旬,竺可桢正式履职国立浙江大学校长。9 月 18 日晚,竺可桢对当时的大一年级新生谈话,该谈话以“新生谈话会 校长训辞”为题刊于《国立浙江大学日刊》第 20 号(1936 年 9 月 23 日)“演讲”栏,另有篇名为“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大学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等。以下是节选——

竺可桢校长任令

诸位同学,学校开课已一周,今天训育处召集这个会,能如家人似的在一起谈话,觉得非常愉快。

大学生,是人生最快活的时期。诸位在中学中,同学大都是同县或同省,可是,来大学后,有从全国各方面来的同学,可以知道全国的情形,时间长了,各人都认识。这样,各人家庭的状况,故乡的风物,都能互相知道,这亦是一种教育。

竺可桢就读UIUC时的登记照片

 诸位到这里来,应该明了这里的校风。一校有一校的精神,英文称为College Spirit。至于浙大的精神,可以把“诚”“勤”两字来表示。浙大的前身是求是书院和高等学堂,一脉相传,都可以“诚”“勤”两字代表它的学风,学生不浮夸,做事很勤恳,在社会上的声誉亦很好。有的学校校舍很好,可是毕业生做事,初出去就希望有物质的享受,待遇低一点便不愿做,房屋陋不愿住。浙大的毕业生便无此习惯,校外的人,碰见了,总是称赞浙大的风气朴实。这种风气,希望诸位把它保持。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我想诸位中间,一定没有人说为文凭而到浙大来的,或者有的为到这里来是为了求一种技术,以做谋生的工具。但是,谋生之道很多,不一定到大学来,就是讲技术,亦不一定在大学。美国大文豪罗威尔氏说:“大学的目的,不在使学生得到面包,而在使所得到的面包味道更好。”教育不仅使学生谋得求生之道,单学一种技术,尚非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清醒的头脑,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两三年以后诸位出去,在社会上做一番事业,无论工、农、商、学,都须有清醒的头脑。专精一门技术的人,头脑未必清楚。反之,头脑清楚,做学问办事业统行,我们国家到这步田地,完全靠头脑清醒的人才有救。凡是办一桩事或是研究一个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以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使复杂变成简单;

第二,以公正的态度来计划;

第三,以果断的决心来执行。

……

竺可桢曾是UIUC中国学生社团的积极分子

现在,要问第二个问题,便是,离开大学以后,将来做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人生观应如何?有人认为中国的人生观很受孔孟的影响,实际影响最大的还是老子。孔孟主张见义勇为,老子主张明哲保身;孔孟主张正是非,老子主张明祸福。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才不是享福哲学。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又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现在中国一般人的最后目的还是享福。我们羡慕人家说某人福气好,娶媳妇进门,即祝之曰“多福多寿多男子”。就是生子的最大目的,也就是想年老的时候可以享福。中国普通人意想中的天堂,是可以不劳而获的一个世界,茶来开口,饭来伸手,这样享福哲学影响于民生问题很大。

一般人以享福为人生最大目的,中国民族必遭灭亡,历史上罗马之亡可为殷鉴。现在的世界是竞争的世界,如果一个民族还是一味以享受为目的,不肯以服务为目的,必归失败。我们应该以享福为可耻,只有老弱残废才能享福,而以自食其力为光荣。英国国王在幼年时,必在军舰充当小兵,惟其如此方能知兵士的疾苦。全世界最富的人是煤油大王洛克菲勒,他的儿子,做事从小伙计做起,所以他们的事业能子孙相传不替。二十多年前,中日同时派学生留学欧美,中国的学生,一看见各类机械,便问从何处购买?何处最便宜?而日本的学生,只问如何制造?中国人只知道买,以享受为目的;而日本人则重做,以服务为目的。中国从前学工学农的人,统是只叫工人农夫去推动机器,耕耘田亩,而自己却在一边袖手旁观,这样讲究农工业是不会进步的。中国古代轻视劳力,现在已经完全改变,样样应该自己动手,这种人生观的改造,是极重要的。

以上所说的两点:第一,诸位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训练如何能正确地训练自己的思想;第二,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

国际校区图书馆前竺可桢塑像

竺可桢老校长1910年登上前往美国的邮轮,20岁的他站在甲板上,一边回望故土,一边憧憬未来。1913年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毕业,1918年在哈佛大学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他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邀请,满怀一腔报国热情,返回阔别已久的祖国。1930年开始发布中国人制作的天气预报,中国的近代气象事业由此开始;1936年到1949年任浙江大学校长,抗战全面爆发后,举校西迁办学,胜利完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文军长征”。13年间将浙江大学从抗战前只有文理、农、工3个学院16个系的地方性大学,建设成为有文、理、农、工、法、医、师范7个学院27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成为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被世界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有为有守,斯人不朽。

跨越两个世纪,竺可桢用毕生对教育和科学的追求回答了“两问”,

更将求是精神薪火传递给了我们。

燃求是创新之火,育开物前民之才。

让我们继续弘扬求是精神,以开拓者之姿奋楫扬帆,

为学校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李亦楠;图:浙江大学档案馆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官网;图文编辑:李亦楠;责任编辑:薛倩;审核:吴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