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大,领风潮

2024-03-11

1897年,蒸汽轮船将何燏时、陈榥、陆世芬、钱承志四人送上留学的征程,彼时的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是全国最早选送高材生出国深造的学府之一。

时光流转,百廿余年后的钱江潮北,奋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浙江大学与位于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上的海宁共同抢抓机遇,超常规加速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部署,高起点建设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学、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在地国际化办学实践中,引领治学新风潮,打造教育新地标。

浙大国际联合学院登上中国邮政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特种邮票“国家名片”

 

乘着风,踏着浪

这是一个中西特色相映成趣的教育高地。占地千余亩的浙大国际联合学院,一侧是清水红砖的书院、教学楼、大讲堂,一侧是中国古典风韵的十五孔桥和求是书院。筹建十年来,近5000名国内外师生和2万余名当地市民漫步其中,产生了关于高等教育资源在东方流动汇聚的巧思和关于共享中国一流校园开放资源的欣喜。

浙大国际联合学院全景

Mikael Bjorklund副教授常常以标志性的金发碧眼和健步如飞被学院师生所熟知。他喜欢在校园开阔的公共空间内与学生互动,他常说:“海宁就是我心中的理想居所,时间会见证学院和这个城市的发展,看到大家为实现目标而共同努力也让我充满了动力。”

Mikael Bjorklund在实验室指导学生科研

这是一个五位协同的活力主体。学校、学院、学术、学者、学生是主导、主体、主题、主力与主角。学院牢牢把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浙大为法人,对标国际一流标准与评价指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和世界担当的拔尖创新人才。建成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ZJUI)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及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探索在一个校园内同时与多所国际一流高校合作办学模式。

Mikael Bjorklund在实验室指导学生科研

爱丁堡大学教授、国际传染病专家Sue Welburn是最早选择加入学院的开拓者之一。担任ZJE执行院长的她说:“这样创造历史的机会很难让人拒绝,ZJE是爱丁堡大学在中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海外教育、科研合作成果, 将为世界医疗和健康事业相关的学术界和工业界培养一大批生物医学高层次人才,这必将大大促进人类健康事业发展。”一个全校参与、多主体协同、全面开放的国际化体系,充分赋予全员适应教育国际化新趋向的热情和能力。

这是一片诠释梦想与壮志的新兴区域。学院北侧是汇聚高端研发机构、科研院所、优质科技服务企业和高层次人才项目集聚的科研示范基地——鹃湖科技创新园;东侧的电子信息创新园和生命健康创新园业已竣工,聚集了主导产业建设研发加速综合体、规模研发生产空间和大量配套设施。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这是浙大和海宁的共同心声和战略共识。

环浙大国际联合学院布局的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

以生命健康产业为例,“光谷”“牙谷”“心谷”“眼谷”“骨谷”产业体系形成了配套有园区、专项基金和医院的全链条发展模式。如“牙谷”依托浙大口腔医院等,打造集高端牙科材料研发、运用、转化为一体的产业链体系;“心谷”依托功能高分子国际研究中心的校企联合实验室,针对产业需求解决医用高分子材料的核心科学和技术问题……自市校双方共同拥抱发展的重大机遇,那些关于未来的豪情壮志在时代的浪潮更加奔涌向前。

弄潮儿,风从东方来

潮起东方,关于国际化的命题有了新的风向标。2023年,战略科学家、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Gehan Amaratunga教授成为ZJUI的一员。他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UIUC)Umberto Ravaioli教授、ZJUI林毓老师合作开设课程《电子学导论》。课程由浙大和UIUC共享学分,采用小班化、全英文教学授课,开展充分的讨论设计和动手制作,中美教学特色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Amaratunga期待能够在学院培养更多学生,为中国和世界的公平和可持续性做出贡献。而他在电子信息技术前沿领域最新的成果和引导学生自主设计项目的独特教学方式,大大拓宽学生全球学术的视野。

《电子学导论》课大一同学自主设计的感光“向日葵”

在国际联合学院,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与浙大本部教学力量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叠加,更产生了美妙的化学反应。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刘琬璐在2019回到母校于ZJE担任研究员和本科生班导师。她结合自身求学经历和学院的人才培养力量,主张课堂教学凸显课程内容基础性和前沿性,知识实践深化知识理解,讨论演讲提升合作、思辨与表达能力,研究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她的班级学生李芃杉说:“专业水准的教师和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方式,保证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

刘琬璐与研究生讨论

学院设置生物医学、生物信息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等6个一流本科专业和人工智能数字健康、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等8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项目,中西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兼顾中外的质量控制体系、面向未来的国际视野与扎根家国的情怀充分结合,为培养卓越的国际化人才给出东方方案。据统计,校区四届本科毕业生实现深造率达90%,其中TOP 20世界一流高校录取率达到76%。2022届毕业生朱紫蓝希望学成后回国从事语言病理学相关事业,她说:“我的职业生涯发展和选择与我们国家的行业发展息息相关。”

浙大国际联合学院毕业生

高水平师资队伍既是育人的重要支撑,也是科技创新的先锋力量。最近,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德纮团队将“社区化高通达自主出行系统”落地海宁,“和其他短途无人驾驶接驳车不同,社区化高通达自主出行系统没有固定出行时间、出行班次或出行路线,可以为有需要的人定制出行时间路线,做到随需而至。”李德纮说:“我们要赋予学生应对未来世界的能力,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和以动手设计为重点的教学模式等,培养能够动手打造世界的工程师。”

行驶在校园内的无人小巴

在地国际化的发展由校内向外延伸。学院制定了面向全球大力引进战略科学家、青年科学家和创新团队的汇聚计划,采用“兼聘、互聘、移聘”等柔性方式,汇聚了包括7名发达国家院士在内的160余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学家,外籍人才占40%。在人才的牵引作用下,浙大本部11个国际研究机构落户学院,8个省部级国际联合实验室(基地)获批,浙大与海宁市委市政府共同推动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学院,成为浙江省首个落地县级市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际联合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浙大的国际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参与全球公共问题治理、推动国际科技合作、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突破空间限制,形成更为主动、开放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James Whelan教授与学生讨论

站在潮头,看见中国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系统变革的潮头,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提速增质。在地国际化正在从单一的“走出去”向“在地化”拓宽,实际上是实现了对传统国际化概念的补充和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核心价值的回归,把国际一流资源引进浙大、引入中国,吸引国际学生在浙大、在中国接受世界一流教育,这是国际联合学院的初心,也是高等教育的使命。

Kemal Celebi在实验室工作

2020年,从事纳米材料合成、超薄膜和功能涂层相关研究的Kemal Celebi教授一家离开土耳其来到国际联合学院。曾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担任高级科学家的他,如今在中国找到了行业的前景:“中国新材料行业发展很快,我希望团队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帮助行业发展。”

Doan Huong Thao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采访

ZIBS金融硕士学生段香草(Doan Huong Thao)曾代表在华越南留学生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的采访分享在华学习感受:“ZIBS不仅给我们安排了充实的专业学习、实习,还提供了跨文化沟通的支持,让我了解中国,感知中国。这里不仅有一流的设施、勤奋的师友,还有来自全球的优秀学生,让我们在这里互敬互信、相互学习与欣赏。”

浙大国际联合学院“行在中国”实践课程

如今,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到国际联合学院求学。吸引他们的是国内首创的中国学硕士项目,是学校与当地非遗文化的特色联动,是春节、中秋节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与海宁当地家庭开展的寄宿活动,更是中国兼蓄蓬勃的文化浪潮让更多来自全球的青年学生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和生活

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年轻人们,亦愿意在涌动的时代浪潮里扎下根来。坐落于鹃湖科技城内的浙大国际科技园启真孵化器,与校园只隔一条马路。开办在孵化器的海宁九色光芯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ZJUI 2023届博士毕业生吴少雄团队正在学院公共仪器设备平台讨论新产品研发:“我们首创的一体式光谱芯片,将传统光谱仪的体积和价格降低了一千倍。希望未来,世界的泛半导体产业看到中国海宁!”

吴少雄(后排左1)读博期间所在实验室团队

年轻的创业团队是长三角高速发展江海潮头中的缩影。2019年,浙大国际联合学院打造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长三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2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印发《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昆山杜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实施方案》,支持浙江大学与海宁打造以校促城、校城融合的国家样板;2023年市校探索形成的浙大海宁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教科人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获得浙江省改革突破奖银奖……以大学国际化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正在开启

 

(文字记者:周伊晨 薛倩 李亦楠;图片由国际联合学院提供;今日编辑:周亦颖;责任编辑:周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