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一隅方寸” | 人生有梦,跨界无限

2024-04-23

方寸之间,别具天地,细微之处,自有乾坤 

一隅之地,纳书山文海,藏心中桃源

方寸之中,见人生真谛,悟意之本然

一隅方寸,讲述你与书的故事

书房,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有着别样的意趣,每间书房都有独属主人自身的精神印记,对于学者来说,这些个性化的印记尤为明显,勾勒着他们独特的内在疆域。值此“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图书馆特别邀请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院长贲圣林教授分享自身书房之书卷收藏,览书悟道之心得体会,职场耕耘与学术探索之人生经历。 

 

学者介绍

贲圣林,江苏泰兴人,1966年生,清华大学工程学学士(1987),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硕士(1990),美国普渡大学经济学博士(1994)。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创始院长和金融科技研究院(AIF)创始院长。

其主要研究兴趣为金融科技、创业金融、国际金融、全球化战略、数字化转型和生态化运营等。

01 我的“港湾”  

人常言,家庭是生活的港湾。像我平时工作忙碌,经常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也会受到各种社交媒体的干扰,这些占据了我过多的时间。每每这时,就想把自己从这些外界的羁绊中抽离,让自己回归到更自我的一个空间内,那书房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私人空间。以往似乎从未思考过我的书房应该取什么样的名字,现在细细想来,我愿给它取名“港湾”。这既代表心灵的港湾、文化的港湾,也是我思考的港湾,它可以让人静下心来去读读书。 

       我的阅读空间包括书房和办公室。我会在书房或办公室阅读纸质书或者电子书。当然,最惬意的还是坐在自己的书房里悠然品读。 

       说到我的收藏和阅读喜好,其实我的兴趣并不算特别广泛。就跟吃饭挑食似的,我看书比较挑剔,爱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能是年岁的原因,就现在而言,我比较喜欢收藏历史政治类书籍,特别是国际政治、世界历史等方面,我能从这些作品里,看到事物、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路径。比如《乔布斯传》,这类揭示互联网金融背后技术发展历史的书籍,能够使我获得更多体会与启发。乔布斯推出iPhone、智能手机的普及、支付宝的出现……正是因为这些技术的叠加才使人们无需去银行柜台办理业务,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的书有些是朋友推荐,有些是朋友赠送。我们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会通过推荐的书去了解我的朋友。最近有件事情令我深受感动:原浙江省司法厅厅长马柏伟虽与我相识多年,但一直没能深入交流。在某次开会的时候,他特意将自己写的书赠予我。书籍记录了他个人的成长足迹,这让我能更多地了解他的思想、他的观念,让我能够真正地去认识这个人。

▲ 贲圣林教授手中正是朋友赠书

02 我的“跨界”之路

从“化学”到“自动化”:少年不识愁滋味

小时候是从农村出来的,接触的书籍并不算太多,大家有书也轮流着看。我们当时流行看的小说说出来一定会让大家大吃一惊——革命小说。初高中时候,孩子嘛,会调皮捣蛋,老师在上面讲课,我们就在下面偷偷地看《烈火金钢》和金庸小说。 

      小的时候想做化学家,毕竟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时擅长背诵各种公式,各类化学考试分数特别高,化学老师因此非常欣赏我,这就是一种正向的循环,我就觉得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化学家。后来本科意外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录取,与我当初的想法有所背离,这一度让我十分伤心。但回头想想,缺乏实验实践经验的我真的适合化学吗?这也未必。 

从“自动化”到“经济学”: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我从清华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业企业管理专业再到美国普渡大学经济学专业,跨专业又跨语言,老实说平衡好专业阅读和通识阅读很难。博士期间因为经济基础知识的缺失也有过迷茫。但是后来一想,虽然我不懂经济理论,但是我懂数学啊(经济学博士课程很多数学统计模型)。这还得益于我本科期间阅读了大量与专业相关的英文原版书籍。 

       我对本科专业并不十分感兴趣,但我挺喜欢语言,喜欢英文,因为语言可以让你用另一种逻辑和角度看待事物。这从某种程度上使我有了动力阅读大量的英文书籍。我把它当作通识阅读的一种,在这些英语原版书中认识了大量的专业术语,积累了大量英语词汇,这为博士期间留学美国和学习经济学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或许也是一种平衡,一种通识类阅读对于专业类阅读的反哺。

从“学界”到“业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读书时候,美国经济学的博士总体都比较理论化,研究中设定的假设条件与中国改革开放早期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相差甚远。我深知,只有投身业界,将所学用到实处,才能真正为中国金融行业、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一点贡献。所以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校园。离开美国时,因为运费太贵(当时还是穷学生嘛),且认为理论书籍可能短期内再也用不上了,我就将这些书全留给了我的朋友。 

后来从事金融工作,我看的大多是应用型书籍。工作性质决定了我接触的行业较多,看书多为行业背调,因此所需涉猎的范围也较广。期间,我也会阅读很多行业相关杂志,比如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这个习惯我也保持到了今天。 

从“业界”回到“学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今年是我加入浙大的十周年,今天(4月16日),是何莲珍老师带我踏入海宁国际校区校园的整整六年。这是一种奇妙的巧合,也是一种缘分。我原本的计划也是在金融行业做12年,40岁之前回到校园,虽然实际其实比原定计划稍晚了几年。 

       高校工作让我接触了很多大拿,比如北京大学的林毅夫教授,以及我们学校的众多院士和校领导,从他们身上、他们的作品中,我能够获得很多能量和灵感。 

       我希望国际校区的师生们能够阅读不同角度的书籍。你可能未必认同,但是咱们中华民族讲究兼收并蓄,我们应该更包容地去接受不同的观点,甚至一些批评意见,这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国际校区的学生在一个全球化、多文明、多语言的背景与场景下,应更加理性、优雅、平等、心平气和、游刃有余地和不同的文明去交流,做好各方面的使者。比如,即便理工科的学生也可以了解一点金融、理解一点企业管理,这对个人发展,对全人教育,对整个浙江大学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全球性人才的目标,都是很好的事情。  

03 推荐书单 

贲圣林教授书单手稿 

爱读TOP1

Why Nations Fail    Daron Acemoglu, Profile Books, 2013 

“我在这本书刚出版不久就看了。它的视角非常独特,能从我没有想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虽然作为经济学博士,从我的角度和站位不一定完全赞同他的很多观点。但是它依旧给了我很多的启发。看完书,你会发现经济学比你想象的更加有用(笑)。” 

Empires of Ideas, William C. Kir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The Pursuit of Glory, Tim Blanning, Penguin, 2008 

Lords of Finance, Liaquat Ahamed, William Heinemann Ltd, 2009 

The End of Certainty, Ilya Prigogine, Free Press, 1997 

Becoming, Michelle Obama, Crown, 2018 

《为了全球利益 : 韩升洙演讲集》,韩升洙,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结束语

这是一场愉快的采访。贲教授无私的分享、谦逊的为人,让人倍感温馨自在。他精彩绝伦的人生经历,满腔热忱的育人心得,深厚精湛的学术造诣,更令人受益匪浅。

 采访最后,贲圣林教授十分幽默地说,因为我们是“自己人”,所以他不太会说那些空话,毕竟理工科出身,就是喜欢说一些真实的东西。无疑,这是贲教授身上最让人感受深刻的特质——真诚。 

 

(策划 | 徐舒娜、朱琳仪,文 | 林苏婷,图 | 秦笛帆,翻译 | 刘韦沣、Yin Chair,图文编辑 | 张馨月 刘帅印,责任编辑 | 张旖,审核 | 吴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