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的他
总认为能证明自己能力的绝不仅是一张成绩单
从课堂到科研项目、暑研项目、学科竞赛再到业界实践
看他的科研之旅如何一路升级、越战越勇
马梓诚
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ZJUI)2020级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本科生
连续三年获国家奖学金
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提名(Finalist Winners)
毕业去向:哈佛大学计算科学工程专业硕士
01 初露锋芒:勇于探索 敢于实践
“当我与我的高中同学交流大学经历时,我发现我们国际校区有一个很强的特质,就是非常注重科研与实践。学院从我们大一起,就积极鼓励我们参与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根据我们兴趣安排暑期研究项目。”在大一初入校园时,马梓诚对于未来没有太多设想,只是想安心地学好课程内容。但国际校区浓厚的科研氛围,从马梓诚大一时就反复熏陶、激励着他。他开始尝试去做科研,尝试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科研、实践中:“大一时我进入了实验室做自动驾驶方面的内容,那个时候知识面不丰富,基础也比较薄弱,并没有做出什么成果……”不过他也体会到了,将课堂知识迁移到现实世界,比想象中的更困难,但也更有趣。
到了大二,马梓诚开始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其中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参赛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场艰苦的战役”,当时马梓诚与队友陈梓源、陈志榕选择了大数据建模的C题,需要与同选该题的全球10000多个团队竞争,幸好有悉心指导的专业老师和勤勉、给力的队友:指导老师Thomas Honold教授在赛前推荐的两本英文书籍比他们购买的更加贴近比赛应用实际。Thomas Honold教授还指引他们通过一个建模比赛资源网站开展学习准备工作,其中有许多相关资料都非常宝贵。比赛前的寒假,他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准备。队员们研读《Python数学实验与建模》以熟悉各种模型,到寒假结束时,他们已经基本掌握并用Python实现了美赛中常见的模型。同时,他们还对写作部分的技巧和细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习。最终,马梓诚所在团队获特等奖提名F奖(Finalist Winners,排名前2%)。
通过大大小小的比赛,他进一步强化了编程能力与建模能力。不止于此,利用大二暑研项目的机会,马梓诚加入了ZJUI研究员王高昂老师实验室,开启了计算机视觉方面的研究。在王高昂老师的指导下,他对自监督人体姿态估计进行了探索,在科研过程中设计新的无监督训练流程,统一数据集格式,在业界先进的框架上进行了大量代码的实践,来完成训练与推理流程的设计。第一次能够把脑中的设想落地为实际,将所学所感投射于现实。这段暑期科研,让他切实对于“科研”这个名词有了实感。他也感觉到,他开始能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科研问题和现实场景中,开始“真正做出一些贡献了”。
02 一往无前:找到热爱 找到方向
大三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UIUC)一整年的交流学习经历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在学习ECE391-Computer Systems Engineering(计算机系统工程)课程过程中,他发现了自己对于计算机系统的痴迷与热爱——“设计不同模块的部件,再优雅地衔接,这样的模式让我为之着迷。”在UIUC,他也没有停下实践的步伐,选择加入UIUC Tianyin Xu教授的实验室,与来自VMware的研究员一同,开始了在云系统稳定性方向上的探索。这段科研经历,让他深深体验到了每一位研究者对于自己研究项目的热情与较真,他和这群来自不同国家的优秀研究者们一起学习、讨论、钻研,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一个暑假里,他用rust语言写了万余行代码,为许多工业级的应用,比如zookeeper、rabbitmq完成了云集群控制器的rust版本实现。同时,他和团队成员一起将这些代码引入了一套可验证的框架内,利用编程语言(programming language)领域的验证(verification)相关知识,对所有代码的运行逻辑进行了数理上的验证推导,确保代码的正确性,也为后续开发者的验证流程提供了一套框架。在这个实验室,他发现身边的人都是乐于交流分享,同时具有很强的自驱力。他们在科研上极度努力工作,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却不见痛苦,反而乐在其中。大家对于科研的热情深深地震撼了他。从一开始的好奇、疑惑,到坚定方向后的震撼,他也慢慢向这些优秀的同行靠近。与VMware研究员的交流,让他近距离接触到了来自工业界的优秀人才,让他对于工业与科研的结合更感兴趣。他在这段实践经历中,不仅论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计算机系统领域顶会OSDI上发表,更找到了自己的热爱,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为了进一步拓展研究范畴,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交流学习结束后他又申请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知识数据智能组的实习岗位,在辅助高性能计算应用相关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帮助微软产品团队加速大模型推理,提高了产品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同时,他还参与了大语言模型LLM Agent项目,利用LLM进行软件工程的分析,将用户的反馈自动化地进行分类整理,推理、分析情感因素,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基本了解了业界科学家如何利用前沿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直观感受了科研成果如何转化应用到工业界。
值得一提的是,在科研实践以外,他还帮助校区建立了与微软的交流渠道,开辟了一条为校区学子量身定制的专属招聘通道,帮助更多校区优秀学子在先进的工业平台应用自身所学。
03 玉汝于成:充实多彩 不负韶华
除了学术和科研,马梓诚的课余生活同样丰富多彩。他曾担任校区学生部外联部负责人,为校园活动拉取赞助、与商家洽谈争取学生优惠、与留学机构合作举办讲座、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会共同举办交流活动……他在校区创立Aroma咖啡社,开展咖啡品鉴等相关活动,吸引了80多位新社员,在锻炼了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的同时,也让咖啡成为了一个可以伴随他一生的爱好。在美丽的鹃湖边,他也遇到了许多挚友,“在紧张的申请季节,我喜欢和朋友在图书馆咖啡厅聊天,这让我减轻了很多压力。” 真挚的师生感情让他不在内卷潮流中迷失自己,成为一个人格健全、阳光开朗的“人”。校区多元文化融合的氛围和UIUC一整年的交流学习经历,也让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模式、行为习惯,适应跨文化环境下的学习与生活。“校区的培养机制让我收益良多,比如在申请深造学校的时候,我就发现,除了一张成绩单,我们的科研和实践经历同样出彩,甚至能更好地体现我们的素质和能力。”
在ZJUI2024届本科生UIUC学位授予仪式上,马梓诚作为毕业生代表上台发言,他说道:“我相信,在场的每一位同学都与我一样,参与过SRTP或暑研,也许你曾为它们感到烦恼,觉得自己‘浪费’了宝贵的暑假时光枯坐于实验室,但我相信大家一定卒有所获。感谢校区,这些实践经验与我们出色的教育相辅相成,为我们成为工程之俊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为我们四年精彩的校园生活、为我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我们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而感到自豪。希望大家未来能用专业的工程知识、无限的热情,以及最重要的,对人类社会的大爱,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
(图文:受访者提供;翻译:马梓诚,李亦楠;图文编辑:李亦楠,刘帅印;审核:张旖;责任编辑:杨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