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看电影还能算学分?” “返校第二天,中外学生一起走进影院看《哪吒2》啦!” “我们大一怎么没有这种福利,呜呜呜……” “羡慕国际校区的教学模式!”
近日,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的《形势与政策》实践课上,近700名中外学生共同观看2025年春节档票房冠军《哪吒之魔童闹海》。这堂“光影中的形策课”因其创新的形式引得同学们纷纷好评:“学到了!学到了!”
光影课堂:从“哪吒闹海”到“文化出海”
距离电影开场还有半小时,不少学生已提前到场。观影过程中,影厅内不时传来惊叹声。当哪吒以“三头六臂”形态冲破海底结界时,同学们忍不住低声感叹:“这特效完全不输《阿凡达》,但内核是纯粹的中国哲学!”而在哪吒说出“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这乾坤”时,那份认同与感动在空气中悄然弥漫。
“这已经是我2刷‘哪吒’,哪吒打破的是陈塘关的结界,我们这一代要推动的,是促进文化传播和文明互鉴。”学生周璟宁分享道。这堂特殊的形策课以电影为媒介,将“海底妖族围攻陈塘关”的视觉奇观,与课程讨论主题“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话语”专题深度结合。学生们从“天庭对妖族的偏见”延伸至不同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困境与优势,探讨如何通过创新叙事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文明互鉴,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一实践正是海宁国际校区《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最新探索。据授课教师陈晶妍介绍,2024年国际校区根据学校统一方案,专门开展了课程大纲的修订工作,《形势与政策I》课程共含10个专题,内容涵盖国际关系与国家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科技强国等专题。课程设计紧扣培育学生“文化自信、跨文化理解力与全球视野”的主要目标,明确提出“国际国内时事热点、全球政策解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相结合”。而《哪吒之魔童闹海》因其“传统IP现代表达、东方故事全球共鸣”的特质,成为“光影形策课”的首选案例。
创新基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破界共生”
“国际校区始终通过不断创新课程形式与丰富课程内涵,来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吸引力与生命力”,课程主讲教师、国际校区学生事务部部长吴行指出。
新版《形势与政策》课程围绕学生成长为中心,设计双轨模式——《形势与政策I》聚焦时事热点与科技前沿,帮助学生紧跟时代脉搏;《形势与政策Ⅱ》将二、三、四课堂与“一课堂”融通,接入国际校区特色的书院成长支持计划,融入“文化万花筒”“跨文化领导力”自选实践环节,学生可以根据不同书院的不同“菜单”,自主选择和定制个人需要提升的国际化视野和综合素养,通过将实践性与时效性有机融合,让同学们在形势报告会、专题讲座、影视教育、现场教学、案例研讨、课外实践中,更加深刻把握国际国内最新趋势与热点,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形势与政策I》作为紧跟时代脉搏的“硬核”课堂,紧扣全球科技前沿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权威解读培养学生的大局观。从任少波书记在新生第一讲中剖析“科技博弈下的青年使命”,到“海洋强国”专题课上分析蛟龙号深潜数据背后的全球科考合作,侧重于帮助学生们筑牢认知:“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空话。
在《形势与政策Ⅱ》中的“书院万花筒”模块,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纷纷化身“文化使者”,带来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产”。肯尼亚同学Mwikali Mary Kilonzo通过分享特色传统美食Pilau,向学生讲述着东非的历史文化变迁与传承。罗马尼亚Elena Arcalianu通过小小的特色红色手绳,介绍巴尔干半岛地区文化交融和国家认同的民族记忆……通过“小而精”“多而美”的小课程,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上切身感受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传承与社会现状,更好了解文化差异,洞悉世界各国热点,让跨文化适应的种子在交流中生根发芽。
在《形势与政策Ⅱ》中的领导力拓展模块,担任单元代表的同学,要协调来自不同专业年级、不同国家民族的学生,共同讨论制定单元公约。在讨论过程中,单元代表要引导在住同学们秉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耐心倾听,协商化解分歧,以共建“单元共同体”的目标来最终形成单元公约。单元公约上的一个个签名,更是学生们自主管理的有力证明,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
当传统神话遇上Z世代课堂,这场“破圈”的形策课不仅点燃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更展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创新魄力。国际校区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结合校区特点,让课堂在跨文化浪潮中持续焕发新生机。正如一位学生留言:“在这里,生动的课堂打破偏见的结界,每一步成长都是通往世界的船票。”
(转载自浙江大学人民号《当形策课遇上“哪吒”:浙大国际校区创新课堂“圈粉”》;图文编辑:李亦楠,李嵩皎;责任编辑:张旖;审核:杨祎;终审:瞿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