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联合国大会经讨论宣布每年3月21日为国际森林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orests),提高公众对森林重要性的认识。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始终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植教育与实践之中,从课堂到田野,从传统非遗到现代建筑,我们以行动诠释对自然的敬畏与责任。
从千年竹编到未来竹楼
在宁波宁海县柘坑戴村
参加社会调研的国际校区师生
目睹了一场“化腐朽为神奇”的转化
经过竹雕、根雕艺术家俞钱宽的巧手雕琢
那些被遗弃的枯木朽根
蜕变为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赢得了师生的阵阵惊叹
国际森林日前夕,由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ZJUI)教授肖岩等带队,国际校区师生深入宁波宁海县柘坑戴村,探访了根雕艺术家王爱国、竹雕与根雕艺术大师俞钱宽、传统竹编手工艺人俞兴甫、根雕艺术家王海忠,并考察了宁海鑫成竹木制品厂与龙溪竹韵博物馆,深入了解宁海县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亲身体验了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与深厚文化底蕴。
以枯木、树根等废弃材料为创作对象,通过艺术加工让其重新焕发“生命力”,这种“变废为宝”的理念,不仅是对传统技艺、文化的坚守,更与当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在“双碳”的战略目标下,推广竹木等生物质低碳建材是建筑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依托宁海县的本地优势生物质竹木资源,结合肖岩教授团队前期科研积累,浙江大学与宁海县人民政府合作成立的浙江大学(宁海)生物质材料与碳中和建设联合研究中心,自2021年5月成立以来取得了多项国内外领先的科研与工程应用成果。
2025年初,全球首栋竹结构多高层建筑“宁海竹楼”在宁海县跃龙街道飞凤山脚下启用。肖岩教授介绍,竹子生长周期较短,其纤维结构使其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韧性;且中国是竹子的重要产地,竹材作为一种绿色低碳材料,在建筑中的使用具有悠久历史,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该建筑充分展示了生物质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创新应用,其独特的设计和环保理念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并在国际学会上多次获奖。从千年竹编到未来竹楼,不变的是对绿色家园的守护与向往,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不懈追求。
调研末尾,在宁海研究中心的基地内,学生们挥锹培土、修剪枝叶,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课堂学习到社会责任
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开启?
经济效益与社会福祉之间怎样权衡?
在《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业社会责任)》课堂,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助理教授Jia Jia Lim 带领着同学们一起感受当下可持续化转型变革的脉搏。同学们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提出针对性的倡议、创新性项目和解决方案。国际生Fang Phei Wern介绍:“作为学生,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如何平衡企业内的商业组织架构,还学会了如何在创业起步阶段考量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因素。”
《企业社会责任课》小组作业,成员:Dastin Wu & Figo Giowillim
从千里农田到绿色校园
除了课堂上研讨可持续话题,国际校区的校园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坚定践行者,校区一直坚信环境育人,通过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工作、生活和感受,师生们在潜移默化间已经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我们坚持使用可再生能源,早在规划阶段,国际校区就根据不同建筑的功能类型,采用了太阳能光热、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等不同的能源系统,设计总量达每年669万kWh,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25%。我们坚持建设海绵校园,雨水通过透水路面收集于中心湖存积,湖水经过滤后用于校园绿化浇灌,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15%。我们坚持建设低碳出行校园,便捷的步行交通体系,校园核心区300米步行距离步行时间5分钟可达,校园整体600米步行距离10分钟可达;校园内设置20余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覆盖了整个校区,还可与城市300多个租赁点通借通还;校区设有77个电动汽车充电车位,助力绿色出行。我们建设了集智慧安防、智慧服务(虚拟管家)、智慧能源设施于一体的智能监控体系,进行校园能耗公示,让师生实时了解能耗情况,营造绿色工作与生活理念。
我们成立了Eco Club、Green Pioneer Club(绿色行者社)等绿色社团,身体力行致力于校园和未来可持续,尽已所能为科研课题提供数据支持,构建志同道合的环保社群,传播可持续发展理念。
国际校区是全国第一个加入Eco-Campus认证体系,并取得铂金认证的大学校园,2021年,国际校区通过国际环境管理系统标准ISO14001:2015认证,持续引领国际化可持续校园建设与运营,国际校区图书馆2023年入选国际图联 Green Library奖展示案例。
从非遗工坊到竹构高楼,从课堂理论到田间实践,浙江大学国际校区正以多元路径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论是减少塑料用品的使用、坚持绿色出行,还是随手关灯、节约水资源,亦或是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参与衣物回收等,从每天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开始,真正践行环保理念。我们脚下的每一步,都关系着地球未来的每一天。在国际森林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为地球做减法,为可持续做加法。
(文:章思婕,侯玉兵,李亦楠,李嵩皎,陈康;图文编辑:李亦楠,李嵩皎;责任编辑:张旖;审核:杨祎;终审:瞿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