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
来自马来西亚的Yap Yean Ye(叶婉儿)
用四年时光书写了一段充实而多彩的篇章。
从课堂到社团,从学术到实践,
她以优异成绩蝉联班级第一,
更在国际舞台绽放光芒。
多元的校园滋养她的成长,
广阔的平台拓展她的视野。
让我们一起走近叶婉儿,
感受她的自律与自由,她的探索与成长。
—— 叶婉儿 Yap Yean Ye ——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全球传播与管理(GCM)2021级本科生
2021-2022、2022-2023 浙江大学“优秀国际学生”
选择国际校区 寻找跨学科成长的沃土
A-Level考试已经结束,要去哪里读大学?叶婉儿曾一度陷入迷茫。她在通过网络不断查询研究各国高校的课程和专业,希望找到一个涉猎不同领域、同时能为自己的兴趣探索提供空间的平台。一次偶然的机会,叶婉儿了解到了ZIBS的全球传播与管理(GCM)项目:“GCM项目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宗旨,涉及多个商业领域,在专注学术研究的同时注重实践训练,这正是我所期盼的。”就这样,像一颗向往沃土的种子,她来到了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这片生机勃勃的田野,开启了求知奋进、历练成长的大学之旅。
学在国际校区 自由与自律的双重成长
上海企业参访活动
在叶婉儿看来,GCM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它赋予学生更多自主规划时间的自由。灵活的课程安排让她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入探索个人兴趣领域。“校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和机会,比如各类专业讲座、实地参访活动,让我们能近距离接触行业实践;此外还有许多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项目,帮助我们拓宽视野。”
张弛有度的课程安排背后考验的正是学生的自律和时间管理能力。自主不等于放任,而是需要更科学的自我规划。对于这一点,叶婉儿深有体会。日常生活中,她会制定好日程表,确保每件事情都有进展。在她看来,正是这样的环境让自己学会了如何平衡团队协作与独立思考。在小组任务中,她积极贡献创意;同时也会保留独处时间,高效专注于相关任务。
求学期间,叶婉儿还深刻感受到了校区师生带给她的温暖与支持。无论是课业上的困惑,还是海外求学中的适应问题,老师们都会及时伸出援手。此外,从朝夕相处的同学到授课教授,每个人都展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友善。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不仅收获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
从线上到线下 艺术交流的破壁之旅
ISAG《夏夜晚风》线下音乐会
疫情下的特殊线上大一生活,反而促使叶婉儿更主动地拓展社交边界。她加入了浙江大学国际学生艺术团(ISAG),从策划线上活动起步,逐步构建起跨校区、跨文化的交流网络。
随着校园生活恢复正常,她的参与度不断加深:不仅策划执行了多项艺术活动,还在杭州亚运会期间协助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开展国际志愿者选拔工作。这段经历既为她提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表达舞台,又在活动策划实践中锤炼了能力,更让她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收获了真挚的友谊。
跨文化实践 从参与者到领导者的蜕变
MSAZ线下聚会
怀着“不设限”的探索精神,叶婉儿在大三加入浙江省马来西亚同学会(MSAZ)。担任副会长期间,她积极助力搭建起校区与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与其他高校同学会的合作桥梁,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
作为商科学生,她还和三位国际生组成了跨学科团队,共同参加第二届库布齐奖:国际沙漠可持续发展大赛。这支“文理交融”的团队可谓是从零起步,“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并不熟悉的领域,”叶婉儿说,“但这种学习过程既新奇又有趣。当面对交叉学科的知识盲区时,我们像拼图一样互相补位。”最终,团队作为唯一晋级决赛的海外队伍斩获优异奖。她也从这次经历中认识到,团队成员间工作模式的兼容性比专业背景更重要。如果工作方式不合拍,再好的创意也难以落地。这些感悟让她在之后的团队合作中更注重前期沟通,确保大家目标一致。
行在中国 足迹与心灵的共鸣
大学期间,叶婉儿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中国多个城市。从上海的高楼大厦到桂林的山水风光,从广东的家乡味道到重庆的火辣美食,她用脚步丈量着中国的多样性。“在中国留下的点点足迹,让我更加喜欢中国”她这样总结道。
——— ♦ ———
回顾大学生活,叶婉儿用“收获与幸福”总结自己的成长。“国际校区不仅赋予我探索的勇气,更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对于即将踏入校园的新生,她想说,人生没有重播键,但每个当下都是书写新篇章的机会,希望我们都能勇敢追寻心之所向。
(图文:受访者提供;图文编辑 :Yong Yi Sian, Tan Ze Yue, 李嵩皎;责任编辑:李亦楠;审核:杨祎;终审:瞿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