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科技强国,杨卫院士这样讲!

2023-04-06

       3月31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前校长杨卫教授来到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学术大讲堂,与500多位师生分享了“创新驱动发展与基础研究”的心得,并表达了他对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

1

△杨卫院士讲述青年科学家事迹

       “创新,就是知识活动与管理活动的不断更新。”杨卫院士引入了创新的阶梯概念,指出中国崛起经历了从产业、科技、人才到领导力的迭代,实现了从提升显示度、扩大影响力、做大人才池等里程碑意义的跨越,未来还将经历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做强传播平台和提升创新领导力的发展阶段,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的创新。

1

△杨卫院士讲授前瞻性基础研究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杨卫院士图文并茂地向师生展示了中微子振荡、超重力问题、光子纠缠与量子通讯等前瞻性基础研究案例。通过分析中国的现状和问题,他让同学们了解到无论是关乎民生的农业与健康,还是面向未来发展的高新技术,都需要一代代科技创新工作者的接续拼搏。授课时,杨卫院士深入浅出,幽默诙谐。讲台上他来回踱步,师生的思绪随着他讲述中国探月、探海飞向大千世界。

1

△现场师生认真听讲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大一学生越崇瑛提问:“杨院士,我们大学生该如何自己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仅仅满足于平时课业中完成布置的问题,更不要做研究时发几篇‘水刊’就草草收尾了。一定要敢于向深处、难处进发,多问问题、多多思考,还要多一些行动力和责任感。”

12

△现场同学热情提问

       杨卫院士用固体力学的话语结束讲座:“宇宙之大,基本粒子之小,从物质到精神,力无处不在。”他勉励同学们坚持创新,努力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人才,为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1

2

1

       这次报告会是国际校区2023年春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暨书院“名师讲堂”专题讲座之一。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际校区党委书记何莲珍出席。国际校区院长欧阳宏伟主持。国际校区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参加活动。

1

       讲座结束后,许多同学热情凑上前来继续追问,杨卫院士耐心解答了同学们关于学术科研、科技强军等方面的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学习体会吧!

       生物医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朱韬宇:

       杨院士结合自身经历以及力学与材料学前沿技术,为我们展示了物理学的博大精深。更从科研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中,给我们分析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中所遇到的后发者机遇以及保持高速发展的困难性,激发我们青年学子对前沿领域充满好奇,勇于求真。正如杨院士最后所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永葆好奇,我们永远在路上!

       生物信息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杨一均:

       再次聆听杨院士的讲座让我激动而又兴奋。上一次聆听是在我的母校浙江省春晖中学,记忆犹新。杨院士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来启发我们,能够上天下海的软体机器人、能够造福渐冻症患者的植入式仿真机械手,这些前沿发明无不让我震惊和感叹。通过这次讲座学习,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了创新的重要性和创新成就的魅力,希望未来的我也能像讲座中提到的优秀学者一样,在生物信息学上做出自己的创新贡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22级本科生李旭:

       杨院士从创新的角度,深入挖掘了中国正面临的发展困境和阻力,并剖析其原因,提出了“科教发展的新格局在于双循环”。同时,杨教授用了大量的数据向我们直观展示了中国近数十年来的发展,让我深深地为我们的祖国自豪。希望我能和国际校区的学子共同秉承“求是创新”的精神,在未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中国创新增加新鲜血液。

       机械工程专业2022级本科生张博闻:

       杨院士和蔼可亲,言谈举止中都体现出学者的自信,讲座的内容深刻同时易于理解。他是我有幸见到的“典籍一般的人物”,渊博、平静地把知识讲与你听。航空发动机被誉为是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无数科学家、工程师等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创新、攻关突破,才有现在的成绩。中国在“大国重器”的发展投入上具有脚踏实地、计划完备的特点,虽然每一条路线上都是坎坷连连,但都在计划中一步一步地迈进。这本质上就是中国制度优势的鲜活体现。杨院士提及的四五六代航空发动机的同时研发,也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这也为制度和文化自信提供依据。

 

(文:郭霁瑶 朱天玺;图:薛倩;通讯员:徐泽恩 张国梁;翻译:王若沁;图文编辑:孙晓蕾;责任编辑:薛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