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海宁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教科人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荣获浙江省改革突破奖银奖!

2024-03-25

由浙江大学、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海宁市共同申报的浙大海宁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教科人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荣获2023年度浙江省改革突破奖银奖!这是浙江大学首次获得该奖项!

浙江大学与海宁市自2013年共建国际校区以来,在合作办学、人才交流、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战略咨询、区域服务等方面亮点纷呈,创造了“教科人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校地协同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大学国际化促进城市国际化转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4方面改革需求

  • 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重要命题。
  • 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满足人民对更高质量教育期盼的现实需求。
  • 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以教育国际合作推动区域高能级开放的战略要求。
  • 是打破要素“虹吸效应”,塑造县域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探索与实践。

 

5方面改革举措

  • 首创“ 名城+名校+网络 ”的国际合作教育机制

  建设我国第一个“国际校区”,与英、美一流高校共建中外合作机构,与全球46所高校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共建11个国际研究中心,打造“面向全球、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创新高地,将国际校区打造成为汇聚名校教育资源、国际创新资源、国际人才资源的教育科技创新资源聚集高地。

  • 建立“ 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协同创新发展机制

成立海宁国际合作教育发展办公室,推动建立产教融合育人、校企协同创新、知识产权国际交易中心等校、企、政协同创新载体;全方位激发大学、企业、政府的协同创新活力,立项81个协同创新项目,实施91个产学研合作项目,服务本地企业200余家。

  • 构建“ 团队制+大平台+全链条 ”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

实施海纳英才汇聚计划,采用“兼聘、互聘、移聘”等柔性方式,引进由7名院士引领的150余名高水平人才;相应创设9个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创平台,引入设立23家高水平研发机构;建立人才专项资金、人才科创集团等全链条服务体系,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 探索“ 学科+基金+基地 ”的新兴产业培育机制

海宁围绕校区优势学科布局新兴特色产业,重构“241” 新兴产业体系;设立鹃湖梦想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创投基金35亿元,催生超100亿生物医药产业,直接带动做强超500亿泛半导体产业;打造环浙大创新带,建设生命健康、电子信息等产业基地。

  • 创新“ 一校+一城+一廊 ”的宜学宜居宜业机制

以大学国际化推动城市国际化转型,围绕浙大国际校区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布局国际医学中心、建设文化体育新地标、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数字赋能建设云上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开通国内首条县域建设运营的城际铁路,创造“杭州与海宁”同城效应;构建杭海科创走廊,开展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长期居留审批等试点改革,全方位建设宜学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品质城市。

 

4方面成效成果

 

  • 城市综合实力显著进步

自国际校区入驻以来,海宁市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百强县排名从22名上升至11名,获评全省营商环境企业满意度综合10强,入选第1批省级创新深化试点,全省“创改开”获五星评价。

  • 大学全球声誉不断提升

助力浙江大学国际声誉与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浙江大学被认为是全球进步最快高校之一。

  • 人才共引共育成效凸显

国际校区四届毕业生广受世界名校青睐,深造录取率90%世界TOP20名校录取率76.9%,均领跑全国,引育博士(后)人才超千人;海宁高层次人才总量、新增高技能人才、大学生总量连续3年全省领先、嘉兴第一

  • 科技创新动能不断增强

海宁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全国第7、浙江第1;“241”产业集群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累计孵化高新技术企业47家,培育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7家。

  • 样板示范与引领作用更加彰显

2022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浙大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方案》;吸引海内外众多代表团前来访问交流,相关经验得到广泛推广。

2023年12月1日,时值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之际,浙大海宁国际校区作为唯一的高校形象入选《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特种邮票。

(内容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海宁市;图文编辑:李亦楠、孙晓蕾;责任编辑:薛倩、张旖;审核:吴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