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无问“东”“西”的逐梦人 — Dmytro Shytikov老师
Dmytro Shytikov博士来自乌克兰,现任ZJE讲师,2015年博士毕业于基辅国立大学,专注于免疫反应机制、适应性免疫系统与天然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以及免疫系统衰老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Dmytro在大学时加入了Gennadii Butenko 教授的实验室开始做研究,这个团队研究了不同年龄动物之间血液交换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免疫系统上,这让Dmytro对免疫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引导他从此走上研究免疫系统的探索之旅。心之所向,无问“东”“西”的逐梦人 — Dmytro Shytikov老师
2022-12-02
学科交叉,解相貌之谜——ZJE袁渊老师人物专访
面如满月还是方田?
鼻似鹰钩还是悬梁?
我们在意在相貌如何而生?
袁渊老师的研究正在解答这些问题
脸对于每个人至关重要,通过脸部特征我们可以确认身份,同时脸上的各种感觉器官也帮助我们和外界交流。脸更是人展现给世界的第一张名片,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追求美,通过一些方式改变原有面貌。而又是什么决定面相形态呢?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袁渊老师的研究兴趣就在这些方面——关注颅颌面的形态发生发育过程。
学科交叉,解相貌之谜——ZJE袁渊老师人物专访
2022-04-19
匀速奔跑,也能成为一匹黑马,在Average中发光的孟令锋老师
孟令锋博士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助理教授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曾于杜克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后加入杜克大学环境学院担任研究助理,2021年加入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 孟令锋老师目前正专注于以模式生物线虫为研究对象,结合荧光活体成像、分子遗传学、基因编辑等技术,研究神经发育调控机理,揭示诸多神经疾病的病理。匀速奔跑,也能成为一匹黑马,在Average中发光的孟令锋老师
2022-04-19
与师同行 | 33岁成为IEEE TWC最年轻编委,他像树一样生长在ZJUI
他先后于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求学,学成后归国加入ZJUI。他说,首先自己是个中国人,然后才是个科研人。今年33岁的他,成为了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目前最年轻的编委。与师同行 | 33岁成为IEEE TWC最年轻编委,他像树一样生长在ZJUI
2022-04-19
我院李尔平教授获2021年IEEE EMC学会Laurence Cumming卓越贡献奖
2021年8月17日,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副院长李尔平教授在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国际电磁兼容学术大会(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MC & SIPI)年会上获颁“2021年Laurence Cumming 卓越贡献奖(IEEE EMC Laurence Cumming Award)”,以表彰他为电磁兼容学会发展及在电磁兼容相关研究上作出的杰出贡献。据悉,该奖项是IEEE电磁兼容学会两个最高奖之一,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仅授予一人。这也是李尔平教授继2015年获得另一最高奖Richard R.Stoddard奖之后第二次载誉而归。他也称为该奖项自197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奖的华人学者。我院李尔平教授获2021年IEEE EMC学会Laurence Cumming卓越贡献奖
2022-02-23
加盟:李德纮院士任ZJU-UIUC联合学院院长!
2021年10月27日,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举行“浙大欢迎您”入职仪式暨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院长聘任仪式。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德纮教授正式入职浙江大学国际校区,担任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际联合学院党委书记何莲珍出席仪式,为李德纮院士颁发聘书并佩戴校徽。
加盟:李德纮院士任ZJU-UIUC联合学院院长!
2022-02-23
常被当做中国人的新加坡人
王伟烈教授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机械工程专业,并获得工程学理学士学位。他是所在班级的致告别词代表,并获得了2002年的IES金质奖章和李光耀金质奖章。同时,他于2004年获得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学硕士学位,并发明了一种用于药物研发实验的执行实验机器人。他加入了新加坡微电子研究所,并在生物系统和微流体领域工作。2005年,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于Jonathan Maleness教授和Alan McGaughey教授名下学习,并获得了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在那里他同时使用实验和模拟技术,研究了重点为有机与无机纳米结构材料的纳米级热转移。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他获得了数项学院及部门的相关奖项,包括斯泰纳布伦纳、诺斯南-格鲁曼公司与布什内尔研究生奖学金。在加入ZJUI之前,他是哥伦比亚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联合博士后研究员,正与其他化学家合作研究新型混合材料。常被当做中国人的新加坡人
2020-09-21
我对所有形式的“成长”都感兴趣
Mikael Bjorklund副教授于2004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获得生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在赫尔辛基大学出色的完成了博士后工作后,他在苏格兰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获得了著名的维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的职业发展奖金。2018年夏季,Mikael来到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担任副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癌细胞生物学,重点是细胞的生长和代谢。我对所有形式的“成长”都感兴趣
2020-09-21
发展国际化教育之我见
张倩婷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随后在瑞典哥德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利用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编辑小鼠模型和人类样本,研究哺乳动物配子发生或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信号调控和分子机制,曾在Nature Cell Biology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发展国际化教育之我见
2020-09-21
一朝物理,心属物理--关于学术与生活的漫谈
Oleksiy Penkov博士是ZJUI副教授。他于乌克兰国家技术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17年获得电物理学和辐射技术研究所固体物理学专业获得物理和数学博士学位。 此后,他赴韩国任博士后研究员。在加入ZJUI前,他任韩国延世大学纳米穿戴研究中心研究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物理和材料科学,如纳米涂层、表面工程和离子辐照物理。
一朝物理,心属物理--关于学术与生活的漫谈
2020-09-21